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十一章 幸東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幸東都 (2 / 4)

筆直寬闊的驛道之上,皇家車馬絡繹不絕。

禁軍將士的旗號更是漫山遍野,延伸到了西邊的盡頭。

從長安向西,驛道分為兩支,即南北二線。

南線走唐末時的鳳翔鎮、河渭鎮、蘭州這條線,北線走涇原鎮、會州、河西走廊。

寶雞車坊位於南線,這次是在北線的涇州也建一座車坊了。

原因不僅僅是賺錢。

天氣越來越冷了,關西的蠶桑業維持得舉步維艱,絹帛產量日益減少。更何況,從中唐以來,關西就沒那麼多人種桑養蠶,很多人屋前屋後栽種的是果樹、榆樹之類。

說穿了,聖人還是為了給關西老百姓更多的賺取現金的機會。

一戶人家差不多有三五十株棗榆,這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但如果賣不出去,就啥也不是。

靈寶車坊在岐州採買犢車材,一輛車的木料成本就要兩萬多錢——只要二十年以上的榆木、桑木、棗木,太小的不要。

兩萬錢,對普通百姓而言絕對是一筆鉅款了。如果他家當年成材的樹木夠一輛車所需,全賣出去了的話,即便平攤到二十年,一年也有千錢上下,交完各種現金稅之後,還能剩下大半補貼家用,甚至攢幾年買一頭犍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岐州百姓現在就享受到這個好處了。

很多農戶每年都能賣個幾株樹,雖然很可能要被二道販子宰一筆,但拿到手的仍然不少,足夠改善他們的生活了。

這就是太平盛世的模樣啊!

前唐初年,百姓耕作三年有一年餘糧,應付完租庸調後,家裡還能剩下一點布匹,可以去集市上換東西,補貼家用。

那時候的百姓,甚至能去廟裡捐錢捐物,全家踏青出遊,去看百戲,逢年過節喝酒吃肉——這在很多唐詩描寫的鄉間生活中都能看到。

畢竟全國才一千多萬人,又剛剛均分田地,你想種多少地都可以,因為撂荒的太多了。

真正打破他們這種好日子的還是激增的人口,導致家庭財產被不斷分割。

大夏治下岐州百姓的日子還是比不上唐初的,但絕對比盛唐時強,強多了。

而聖人對關西百姓也是真的好,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賺錢的門路。但他的種種手段,或許也只能管用幾十年吧?

關西被他保護得太好了,人太多了。家庭財產一代代分割下去,早年能一年賣十株樹的民戶,幾十年後或許只能賣兩三株了,差距實在太大。

就這一點來說,《致治·人口》篇說得是真好,把血淋淋的事實都告訴天下有識之士,就看他們願不願意改變了。

******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