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八十六章 爭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六章 爭吵 (3 / 3)

另外,也有人對《通貨》一篇大加駁斥。認為這種書不該面世,會培養更多有商業頭腦的人。他們以河北、淮海二道舉例,移民出海捕魚,居然有人駕船跟著,收購他們的漁獲,然後還提供包括食水在內的各種補給,損害的漁具也能修理,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他們認為,出海之人利慾薰心,尤以捕鯨者為甚。性子桀驁不馴,好勇鬥狠,很難管教,還嘲笑讀書人窮酸。太平盛世之後,這種人就是禍亂之源。

其他陸地行商的,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總之就是一點,這些人四處亂竄,敗壞風氣,讓百姓不再淳樸,心癢得不行。為此,棄耕捕魚、從商者不計其數,與為了富貴上戰場搏命的武夫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楊注認真看了這些記錄,私下裡以為不然,至少這種程度的意見,是不足以說服聖人的,沒有用。

他曾經得聖人召見,談到過類似問題。

聖人說天下穩定,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把全國變成一個“大農村”,人人習古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人束縛在土地上,最好一輩子不出村、不離鄉。

第二種辦法,他提了個拗口的詞:動態穩定。

不安分的人,讓他去打仗,去捕魚。

殺敵立功、捕魚致富了,他就有了地位,反而安分了。

如果在戰場上死了,或者葬身大海,那就更沒煩惱了。

另外,把不安分的人送走也是一條思路。

艱難以來,軍中作亂者,往往是少數人裹挾多數人。這些軍中刺頭,有威望,有勇力,有野心,一旦給他機會,就能整出大事。

伊麗河谷趙王帳下的天武軍,就有大量來自中原的武夫家庭子弟。他們除了提刀殺人外,什麼都不會,與其留在國內,不如毒輸於外。

要知道,敢橫穿半個大夏去西域的人,其決心、毅力、心志都是上上之選,留在國內沒有出路,這才是真正的不穩定。

把他們送走,一了百了,煩惱頓消。

聖人其實也吃不準哪種方式更好,但他不願選第一種。

楊注覺得聖人的理念有幾分道理。今日,他甚至還親自提了一條建議,請聖人將這段內容也寫上去,讓天下士人看看。

《致治》這本書,或許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內容讓人難以接受,但如果最終完稿,並作為《正經》之一,讓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日夜誦讀,久而久之,讀書人還會覺得難以接受嗎?

百年之後,或許你提出類似韓偓的理念,反倒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不要小看“日夜誦讀”的威力,按照聖人的說法,這是自我洗腦。洗到最後,難以自拔。

對付讀書人,什麼都不好使,科舉最有用。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