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汗那以東的呼羅珊大道之上,馬車、牛車、馱馬、驢子、駱駝一眼望不到頭。
一些明顯是文化人的學者也坐在車上。他們的穿著打扮還不錯,手邊放著許多包袱,很明顯允許他們帶上自己的金銀細軟,家人亦陪伴於側,這待遇相當不錯了。
他們的下一站是疏勒,再往下則是前往洛陽。
邵樹德主要招攬有關中亞地理、語言、文化、藝術、飲食、數學、科學等方面的學者,其中大部分是粟特人,少部分是大食人、波斯人。
回到洛陽後,會組織他們學習漢語,編纂書籍,與大夏學者進行交流,看看有沒有取長補短的地方。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
閉門造車的時候,往往會缺乏靈感。而當你一直用同一種思維模式看待事物的時候,很多時候走不出原本的窠臼,無法推陳出新。但如果換一種思路呢?說不定就有思維的火花碰撞,產生新的成果了。
學者走後,還有大批工匠、樂人,甚至連耍百戲的都帶走了。
他們的到來,也會讓中原的工藝更加多元化,藝術特點更加豐富。
前唐之時,西域樂舞一來,立即橫掃中原。不光皇宮內外,就連民間百姓也愛看、愛聽。因為它是一種迥異於傳統中國風格的藝術形式,非常明快、歡樂,習練者眾多,現在都漸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了,就如同西域的食物、服裝一樣。
一定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對外交流,這是邵樹德一貫力推的理念。
孔夫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他沒有看不起才學不如他的人,反而虛心學習。過於自大,認為別人一點學習的地方都沒有,那是絕不可取的。
這些運走後一天,第二批隊伍也上路了,一共十二萬頭牛羊,加緊趕往疏勒。
牛羊,絕對是大夏軍隊的重要補給物資。很多年前就開始了,並不是吃肉,主要是奶,不然再多的牲畜也不夠宰殺。
這個傳統承襲於唐,各路遠征部隊早就習慣了。
漢武帝遠征大漠、西域,後勤模式主要是動員中原百姓轉運糧食。
最後打得全國人口銳減,社會瀕臨崩潰。以他那種性子,也不得不下罪己詔,可見形勢之危急。
但唐代遠征大漠、西域,打得更遠,更頻繁。而且還不止一個敵人,多線開戰,持續百年,一刻不停,不斷打仗,結果全國人口還在增加,社會經濟臻於極盛。
他們固然也長途轉運糧食,但並不是主流,更多地靠徵集蕃部牛羊,獲取肉、奶,後勤模式大幅度向草原軍隊靠攏,故對中原影響不大——相對而言。
大夏的農業技術比起唐代又有巨大進步。比如韋昭度在涼州時,透過使用釀葡萄酒產生的殘渣混入草料餵牛,產奶量激增。
後期又培育出了多個方向的牛種,比如善耕田的、產奶多的、產肉多的等等。育種技術的進步,反饋到了軍事上,進一步提高了軍隊的自持能力。
當然,眼前這些都是拔汗那牛羊,並未專門培育過,但依然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因為它們能產奶。
九月初十,第三批運載糧食的隊伍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