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十一章 移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移民 (3 / 4)

劉勉話裡提到的“武人”,當然是指聖人交給的那萬把人了。

軍隊是交給你了,但他們願不願意留下,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西域吃沙子的。

“這確實是首要之務。”邵嗣武嘆道。

聖人現在允許他掌軍,甚至鼓勵他培植私人軍隊勢力,但這卻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

老兵要,新人也要,跟著過來的大族子弟也要,如何把這些人捏成一個整體,非常考驗他的水平。而且,這還需要時間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事已至此,便沒有回頭路了。”劉勉說道:“拉攏人心、培植黨羽、多立戰功、提高威望,殿下謹記。”

邵嗣武點了點頭。

“聖人那邊,一定要多去,多問安。你是兒子,兒子孝順父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聖人老了,他格外看重親情,多走動只會有好處,不會壞事的。”劉勉又叮囑道。

“得先生相助,大事濟矣。”邵嗣武在馬背上轉過身來,恭敬行了一禮。

劉勉側身避過,微微嘆息。

趙王的這番做派,讓他想到了當年的朱友裕。世事無常,滄海桑田,這次他不能再失敗了……

******

高昌城外,最早抵達的工匠們已經搭起了爐子,叮叮噹噹敲成一片。

《北史》上提及高昌有磁鐵,故打製出來的鑌鐵刀具質量上乘。

姑且不論鑌鐵刀與磁鐵的關係大不大,但高昌的冶鐵業比較繁榮也是事實。最早一批中原工匠抵達後,立刻給他們送了地,還盡是靠近井渠的好地——高昌從來不缺地,只缺水,有井渠灌溉的土地,從來都價值不菲。

隨後,朝廷徵發役徒給他們修建了房屋,支起爐子,開始打製各類鐵器。

冶鐵所需的燃料暫時仍然是木炭,與高昌本地鐵匠一樣。

考慮到這邊乾旱的自然環境,伐木需要到北邊的山上,路途相對較遠,成本較高。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要換成煤炭。

邵樹德聽高昌本地人傳聞,有些山上經常著火,山洞冒出濃煙,派人去查探一番後,才確定是煤炭自燃。

這說明本地是有一定規模煤礦的,這就解決了來源問題。

當然,目前大夏使用煤炭冶鐵打製兵器的,只有修武一地,其他地方仍然使用木炭,以確保質量。

時至今日,在邵樹德的反覆說教下,工匠們雖然無法證明,但已經漸漸相信是煤炭中蘊含的雜質影響鍊鐵了。並且,側面的證據也不是沒有,比如冒黃煙等等,只不過沒有決定性證據罷了。

在這種事上,邵樹德不願多說,因為他也沒有證據。

多年以來,他一直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要求人們用嚴謹的態度來看待事物,儘量使用邏輯思維。沒有證據的事情,便不能完全採信,哪怕看起來很像真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