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下令歸併,只得四縣即:扶余縣(今長春農安)、強師縣(今鐵嶺市昌圖縣西北四面城鎮)、漁谷縣(今鐵嶺西豐縣西)及顯義縣(顯義舊址無考,今置於長春一帶)—仙州本治扶余,今移顯義。
鵲川、新安併入強師縣,布多併入扶余縣。
全州目前大概只剩下不足七千戶、三萬人了,最近又塞了契丹、奚五千戶過來,戶籍重新清理一番後當有六七萬人。
這個人口數量,其實還是遠遠不夠,連給府兵當部曲都差了不老少,還得繼續努(抓)力(人)。「不要覺得仙州是苦寒之地。」邵樹德指了指旁邊的土地,道:「一兩土、二兩油,千萬年來甚少開墾,土肥著呢。若種上小麥、豆子,畝收一、二斛不成問題。」
邵樹德對仙州是比較重視的。
歷史上這裡是遼國的重要農業地帶。因阿保機見到黃龍在天上飛(不知真假·····),遂將扶余府改名為黃龍府。
他對有沒有龍不感興趣,但他知道這裡是後世中國大豆的重要集散地。
二十世紀東北王張作霖之所以興盛,主要就是靠了大豆。當時德國人發明了植物油氫化技術,造出了一種神奇的東西,叫做「人造黃油」。
人造黃油價格低廉,讓歐洲貧窮的工人階級能夠消費得起,瞬間創造了個巨大的市場。而作為全世界唯一成規模種植大豆的產區,東北開始大量出口大豆至歐洲。為了擺脫滿鐵公司控制的大連港的盤剝,張作霖甚至斥巨資新建營口港,以出口大豆,這也是他後來被日本人炸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擋人財路。
大豆在此時沒有太多的價值,撐死了比較適合餵馬。比起其他雜糧,沒有顯著的優勢。
關北種了很多豆類,與小麥輪作,主要是為了肥田。但肥田的東西並不止大豆一種,豆科牧草一樣可以。邵樹德沒有植物油氫化技術,中原百姓也不愛吃黃油,可惜了。
但種不種大豆都無所謂了,這裡種糧食一樣可以獲得豐收。而且地廣人稀,正適合農牧輪作,不至於過分消耗黑土地裡的養分。
「這地真不錯。」韓從允也笑了,道:「若讓家尊看到,一定會說有這麼好的地,何必造反呢。」邵樹德大笑。
***地嘛,大自然千萬年的饋贈,能不好麼?
他記得後世葡萄牙殖民者初到巴西聖保羅,描述***地的面貌時,提到人站在土地上,腳輕微陷了下去,直沒過腳踝。
那都是尚未腐爛固定的植物枝葉,是農作物賴以生長的養分。
但任何事物都遵循能量守恆定律。農作物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開始發芽,長大成熟,開花結穗,能不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嗎?
或許,漢地原來也是***地,但開墾得多了,越來越貧瘠。當貧瘠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休耕恢復地力,或者人為補充養分。
遼東的黑土地,就目前看來,百餘年內根本消耗不完大自然的饋贈。只要沒遇到極端氣候,即便一年只種一季糧食,也能持續獲得高產—俄羅斯人在遠東的黑土地上種土豆,根本不用化肥,種了很多年,產量依然很高。
契丹人在遼東大力發展種植業,這條路子其實是對的,真讓他們繼續搞下去,國力一定會大大增強。「朕過陣子就走了,仙州四縣,你要好好打理。」說完,邵樹德又看向司空頲,道:「瀋州七縣,也不能放鬆了。」
「臣遵旨。」二人一齊應道。
「天成軍分駐七聖州、瀋州,落雁軍都是本地人,他們駐防鄭頡府、涑州。你們不要完全信任他們,但也沒必要懷疑他們要反。」邵樹德說道:「朕今歲北伐,連戰連捷,短期內還無人敢反,待到開春,朕又來了,遼東形勢定會更加平穩。卿等要多多費心。」
「遵旨。」韓從允、司空頲心中有數了。
聖人對遼東的態度,看樣子十分堅決。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玩命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