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六十一章 接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一章 接見 (2 / 3)

他知道,西域佛國的僧人們擁有中原人難以想象的特權。以于闐國為例,緊伴國王身側的便是五十名常年習練武藝的僧人,佛寺、僧眾的勢力遍佈社會各個角落,正所謂物極必反,已經引起了世俗階層的極大反感。

想想看吧,當年邵樹德在綏州處理的三界寺,其僧眾就有各種資產,比如商鋪、磨坊、農田、果園等等,還放高利貸,收不回來債時,直接把欠債人綁回來拷打。

中原的僧人都這麼囂張了,西域佛國又是什麼樣?說難聽的,稅都不好收。

國王要養官僚系統要養軍,從佛寺那裡收到的稅有限,便只能盤剝百姓。百姓能怎麼辦?投靠佛寺唄。

再加上僧眾囂張,與貴族爭搶

利益,已經是從上到下都反感佛教了。「于闐國可會法滅?」邵樹德問道。

慧照法師仰天長嘆,道:「僧眾入世牟利,敗壞佛法,恐不久矣。」邵樹德沉默。

這倒和後世的歷史對上了。綠教創立的時間比佛教晚多了,這會才兩百餘年,正處於上升期,各個利益階層尚未如同佛教在西域那般腐朽墮落,引起社會各階層反感。他們最後能贏,恰如新興戰勝腐朽,幾乎是必然的。

世間興衰輪迴,自有其時。國家、民族、宗教,不外如是。

西域諸國,若沒有外部援助,即便這次能扛住,早晚也要敗落。

「于闐國為前唐藩屬,卻未接受過大夏冊封。」邵樹德說道:「法師一行數百人,獻上的禮物比一般朝貢物還要多,卻未攜帶國書,朕也弄不明白了,于闐國主到底是怎麼想的?」

于闐國這個使團—姑且稱之為使團—有幾百人,人數並不少,除了僧人外,還有于闐國的貴族子弟和商人。但一無國書,二無在職官員,身份上屬於標準的民間「文化交流團?」「商業交流團?」「旅遊團?」

而他們獻上的禮物,計有:鑲嵌精美玉石的玉帶一根、東河大玉三團、崑崙山玉十團、東河玉五十團、玉裝鞦轡一百具,這是比較有價值的。

另有白氎(di)布(于闐棉織成的細棉布)、犛牛尾、紅鹽、鬱金、硇砂、大鵬沙(硼砂)、樂器、刀具等物事若干。

于闐盛產美玉,其器用服飾上多用玉石裝飾,國王的印璽也是玉石製成。團是于闐玉的一種計量單位,但並不代表重量。

歷史上尉遲蘇羅送給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的禮物中,就有大玉一團,重80斤;中玉一團,重42斤;純玉一團,重10斤;玉一團,重8.5斤。

這次於闐國進獻大夏的東河大玉多在80—100斤,崑崙山玉則為40—60斤,東河玉則都在20斤以內。

于闐國經常用玉石與周邊進行貿易。他們曾經用30斤玉從歸義軍那裡換來了200匹絲綢,老實說,就這個交換比例,倒爺的利潤會飛起。

他們的玉石資源,好像無窮無盡一般,連帶著周邊勢力手中都有大量玉石。932年,歸義軍向後唐朝廷進獻玉36團。

940年,甘州回鶻向後晉進貢玉100團。942年,甘州回鵲再次進獻玉100團。948年,甘州回鶻向後漢進貢玉73團。

951年,高昌回鶻向後周進貢玉6團,另有摩尼教法師貢玉77團。

難怪後世和田玉資源接近枯竭,實在是這年頭搞得太狠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