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五章 魏州城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章 魏州城外 (2 / 3)

大車、過載。」夫子們議論紛紛,對司農寺新送來的挽馬頗有微辭。

誰用誰知道,司農寺只管「育種」,然後在自家牧場裡做小範圍的試驗,發現不錯,就「定型」一種馬,然後挑選這批馬裡比較強壯的公馬,使勁播種,生出一大堆後代來,然後再配發到軍中,做更大範圍的試驗。

這次送來的馬號「鐵力馬」,挽力強勁。

一般的運糧輜重車,載糧25斛(約1.35噸),加上車本身的重量,在普通驛道上,需要兩匹挽馬來拉。

聽起來有點廢,但你要說舊挽馬有多差,其實也不盡然。

兩匹馬拉25斛糧,其實運力是有些微剩餘的,但為了馬匹健康考慮,以及稀爛的路況,也就沒多運。

新來的鐵力馬就有點尷尬了。

載糧25斛的車,它一匹拉不走,兩匹的話又太浪費,尬在中間了。而以河北驛道比較差的狀況,上大馬車又有所顧慮,真是左右為難。路面狀況對馬車通行能力的影響,其實是十分巨大的。

一般而言,挽馬在「軟路」上更費力氣,而在平整的石子路上,甚至能拉起軟路上兩倍的重物。

如果是鐵路,挽馬能拉石子路上四倍的重物——馬拉貨車鐵路。如果是在運河上,挽馬能拉鐵路上五倍的重物。

所以說,修路的意義極其巨大。

坑坑窪窪的路面,不但坑人,也坑馬。

路面不夠寬,大馬車都走不了,至少會車時極其麻煩。

路面不夠平整,就必須減輕載貨量,降低速度,同時馬車故障率提高,維修成本增加,馬的健康和壽命也會受到影響。

邵樹德堅持修一等國道,就出於這方面的因素,因為好的交通基礎設施,確實能提高全社會的執行效率,降低執行成本,最終每個人都得利。

河北驛道,目前來看狀況很差,修修補補,補補修修,然而還是在不斷崩壞....「阿爺,這些馬還不如騾子。」方才安撫馬兒的少年來到一將領身前,說道。

少年名叫西方鄴,定州滿城人,少有勇力,騎射雙絕。

他父親西方再遇,原為梁軍將校。宣武軍覆滅之後,隨大流一起投降,後輾轉各路雜牌軍,參加了多場戰事,立下功勳。如今老退到了地方,擔任濮州州軍指揮使,兒子西方鄴亦在濮州軍中擔任小校。

「此事你無需操心。」西方再遇訓斥道:「皇后將從魏州乘船北上,屆時這幾百匹挽馬會配發過去拉縴。」

西方再遇對兒子其他方面都比較滿意,就一點不滿:心浮氣躁,急功近利。

在濮州軍中罕逢敵手,就自以為英雄了得,然後終日嗟嘆:聖人為何沒聽過我的名字?聖人為何還不提拔我?聖人身邊的都是庸碌之輩,那什麼夏魯奇都是吹出來的吧,為何不召我當侍從?如此種種。

每每聽到這些話,西方再遇都臊得慌,生怕兒子這些話流傳到外邊,成為笑柄。

他是真真正正廝殺半生的武夫,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縱然你真有呂布、項羽之能,不說別的,魏博衙兵圍起來,都能將你斫成肉泥。而魏博衙兵被大夏禁軍擊潰了....

他是真的擔心,哪天兒子給他闖下禍事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