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六十二章 北都規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二章 北都規劃 (1 / 3)

“東西二都,各有多少畿縣?”臨朔宮的建設工地上,邵樹德正在巡查,隨口問道。

“回陛下,京兆府轄有十縣,河南府有二十縣。”新任薊州刺史蕭迭回道。

“蕭卿記得很清楚嘛。”邵樹德笑道。

蕭迭出身蕭氏南梁房,大順三年(892)出任河州枹罕令,後轉任各處,今調河北任職。

乾寧元年(894),以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五縣置乾州,隸於奉天節度使。奉天罷鎮後,乾州並沒有廢除,依然存在。

乾寧五年(898),又以華原、富平、三原、同官、美原、奉先六縣置耀州。

也就是說,京兆府被一分為三。目前的京兆府,轄下就只有十個縣了,依然是大郡,但與以往卻不可同日而語。

東都所在的河南府轄區只有微小的變動,如今有二十個縣,應該是全國第一大州了。

“北平府現有九縣,略少了點。”邵樹德說道:“大軍既已出動,朝廷意圖已然明確,便無需遮遮掩掩了。順州罷廢掉吧,懷柔縣併入幽州。”

他這話是對陳誠、蕭蘧、裴贄三人說道。他們是政事堂宰相,此類政務還得由他們來走流程。

“泥沽口一帶,擇地新置一縣,就叫直沽縣。”邵樹德又道:“故威州契丹既已討平,復置威化縣。阿史那賓玉部討平之後,著潞、武清、三河各析部分土地,並阿史那部牧場,新置香河縣。”

其實,在幽州、薊州、滄州之間,是存在大片荒蕪之地的。幽州南部、滄州北部、薊州南部,在漢晉時代設了幾個縣,有不少百姓耕作,但自北朝以來,這裡開始慢慢荒蕪,到唐初達到頂峰。

因為安置了大量部落,農業生產模式顛覆性改變,故水利設施日漸荒廢,當地居然氾濫出了大量沼澤。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幽州南部、滄州北部的沼澤區還是很龐大的。

這種沼澤,農耕民族十分討厭,不改造成陂池、農田就覺得很難受,但遊牧民族卻非常喜愛,因為這是正宗的水草豐美之地。

之前薊州南部新設的土垠、昌城二縣,周邊其實就有大量沼澤存在,要開發沒那麼容易的。首先要恢復水利工程,排幹沼澤,然後將荒地慢慢變成能穩定產出糧食、牧草的熟地,這需要時間。

幽州新設的直沽、香河二縣,其實也是在沼澤中尋找乾燥的地方,建立定居點,對牧人編戶齊民,慢慢恢復幾百年前的耕作環境。

至於威化縣,其實是初唐時的威州,在後世房山區西北。本來是安置內附的契丹,後來也慢慢讓契丹人嘗試種地,故置威化縣。但因為當地多山的環境,適宜農耕的面積有限,因此改變得不夠徹底,慢慢又退化成了丘陵牧場、山間盆地牧場。

此番復置威化縣,也體現了朝廷的決心——既然初唐年間能讓契丹人學著種地,新朝自然也可以這麼做。這事沒得商量,一定要搞,哪怕基於實際環境,放牧的比重可能會大一些,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畢竟,這個地方的位置挺關鍵的,處於媯、蔚、易、幽四州交界之處,朝廷不可能不重視。

“陛下,威化、香河、直沽三縣,皆隸於北平府麼?”陳誠問道。

“當然。”邵樹德毫不猶豫地說道:“如此一來,北平府便有十三縣了,先這般整飭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