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五十一章 潼關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一章 潼關驛 (1 / 3)

王師範在洛陽逗留了幾日。

在這裡他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有蕃僧帶著學生在討論橋樑怎麼建造。那是橫跨洛水的石橋,堪稱天津橋第二。因為需要考慮漕運的因素,這座橋會被建造為拱橋。

蕃僧煞有介事地在紙上寫寫畫畫,作了一個又一個圓,與學生們認真討論哪種更合理。

王師範親耳聽到蕃僧問學生,如果漕船更高一些,石拱需要造得更大,怎麼設計?這樣會不會坍塌?為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造一座橋罷了,按故老相傳的口訣便是,左邊幾塊,右邊幾塊,就這麼疊放不就行了?不要問為什麼,照做就是了。

但這些人偏偏仔細在那分析,說的話也都挺唬人的,王師範反正沒聽懂,但他還是覺得很有意思。

王師範還遇到了記錄洛水、谷水、瀍水寬度、深度的一幫人。他們同樣煞有介事,仔細記錄每年多雨季節河水有多深,下多少天雨,下多少雨。上陽宮畢竟是水景宮殿,以前有過發大水的記錄,為此玄宗時還修建了兩道堤壩,以御洪水。

這樣做似乎也可以理解。

總之,新鮮的東西還是不少的。王師範看了後,頓覺以前窩在青州那個小地方眼界有些淺了,想不到世間還有如此之多的有趣的東西。

十二月十八,離冬至沒有幾天了,王師範一行人離開了洛陽,往長安而去。

臨走之前,他在坊市內賣掉了財貨,換成了厚厚一疊可以在長安坊市使用的銀元票,輕車簡從前往長安。

為了保險起見,河南府州軍指揮使韓洙奉命調了五百騎兵護送。

從洛陽往西去長安,當然要過崤函穀道了。

歷經多年戰火的穀道已經恢復了寧靜。

邵樹德最早一批關西移民就安置在這一片。開始是崤縣,後來慢慢擴充套件到其他地方。

這些党項山民幾乎已經完全變成了唐人的模樣,髮飾、服裝變了,也沒人戴耳環了,只有從口音及食物之中,方能窺得一絲他們真正的來歷。

党項山民張口閉門“邵聖”,以邵聖元從自居,對後來的嗢末、回鶻、吐蕃人呼來喝去,盛氣凌人。

王師範看得津津有味,同時也對他們的軍事傳統非常羨慕。

青州承平多年,又商貿發達,卻是不如這些人吃苦耐勞了。寒冷的冬日,里正一聲令下,鄉勇迅速集結,在曠野之中操練。

看他們認真的模樣,王師範不住嘆氣。

曾幾何時,平盧軍的後裔也是這般勇武,這般吃苦耐勞。然而,精氣神這種東西,最抵不過時光的消磨。不過區區數十年之後,一個個就只想著與外界做買賣,而不是辛苦練習刀矛之術了。

邵樹德治下的這些百姓,第一代人固然勇悍絕倫,第二代或也能保持刻苦訓練的精神,第三代、第四代呢?或許也會墮落吧。

王師範突然發現自己有些多愁善感。

崤函古道,自秦時起,無數人在此廝殺,書寫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或悲歌。但這又如何?崤山依舊在,英雄人物卻已雨打風吹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