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滔微不可覺地點了點頭。
當了官後,再不復文人的灑脫。能下定決心,掛印而去的畢竟是少數。名利二字,世上又有幾人能看開呢?
車隊一路東行,經隴州進入鳳翔府。
翻越隴山之後,黃滔、趙觀文二人明顯感覺到了不一樣。
折家終究是武夫,治理地方採取的是隨遇而安、無為而治的方式。說白了,就是放任自流。
軍紀似乎也很一般,從百姓臉上的畏懼之色就能看得出來。
不過鳳翔府當地百姓對新近上任的節帥折嗣倫評價不錯,認為比他爹強多了,至少懂民間疾苦,也不辭辛勞,經常巡視轄下州縣。只是時間尚短,尚未看出變化。
在龍尾驛休息之時,黃滔前去憑弔了一下戰場。
十餘年前,尚讓領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西征鳳翔。丟下朔方節度使不做,也要來勤王的唐弘夫於此大敗巢軍,斬首兩萬餘級。
這可能是巢入關中之後最關鍵的一戰。
在很多人投降黃巢,接受偽職,天下諸鎮遲疑觀望的關鍵時刻,龍尾陂大捷橫空出世,讓人覺得唐室氣數未盡,尤有可為。至此,諸鎮援軍開始向關中進發,甚至就連遙遠的荊南鎮都派了五千兵。
藩鎮精兵雲集關中,很快便把十五萬巢軍給打得落花流水,亡命奔逃。
但如今看來,巢亂終究只是個開始,朝廷氣數依舊在不可抑制地消散。
心向朝廷的人,怕是一年比一年少了吧?黃滔看了看跟他一同前來的秦州學子,他們怕是一點對朝廷的歸屬感都沒有。
能到州縣經學讀書,似乎仰賴靈武郡王,能出仕做官,還是靠靈武郡王,那麼憑什麼還心向朝廷?
來自秦州州學的五名學生,以及來自上邽、伏羌、隴城、清水、成紀五縣的十名學生,此番將分到虢、晉、絳總計三州二十三縣(缺盧氏縣)中出任各級官員。
總計一百多個有品級的職位,外加數量更多的諸如典獄、問事、白直、倉督、市令之類的雜任(吏職),相當部分會落到經學學生的頭上,他們能不感恩戴德?
州縣經學學生,就出身而言都不怎麼高。高門大族一般都有自己的私學,甚少有到官學裡讀書的,即便願意來,一般也不挑他們,而是把機會留給更多的小門小戶的學子。
誰說讀書無用?如今機會不就來了麼?
可別小看像縣司戶、司法、錄事之類的雜任職位,多少人還求不來呢。上任之後,即便是下縣,月俸也有兩三千錢,再加上其他不可言說的收入,養活一大家子綽綽有餘,甚至還能供養子孫讀書或習武,這就奠定了一個小家族的根基。
而這些小家族,只會對靈武郡王感恩戴德,是他最堅實的支持者。
朝廷?朝廷給過我什麼好處?隴右、河西還是靈武郡王派兵收復的,經學也是他花了多年時間興辦起來的,州經學學生一月二百錢的補助,也是靈武郡王出的,朝廷出過什麼力?
“民”心,就是這麼來的。
這需要你耐得住寂寞,長期投入大量資源,不指望幾年內就立竿見影出效果,最後收穫甘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