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三十七章 牛……銀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七章 牛……銀行? (2 / 3)

他也很煩這些繁文縟節,但在這個年代,他們就代表了“民心”,你冷落了他們,就是殘暴無道,就是倒行逆施,反正話語權也在這些人嘴上。

一番客套之後,總算將他們打發走了,邵樹德又走到了正與符存審閒聊的李劭身前,笑道:“李僕射當知某一直記掛著什麼事。”

李劭哈哈一笑,從幕僚手中拿過一疊公文,交到邵樹德手上,道:“就知道大帥關心這個,皆在此間了。”

三茬輪作制試點,光啟元年第一次搞,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上個月剛剛收穫完畢,這會差不多已經統計出來了產量。

“六十頃地,收麥一萬又九百斛……”邵樹德仔細算了算,一畝地大概收了一斛八斗出頭。

又看了看所用種子,每畝一斗半,種子收穫比大概是1:12。可以,這個收益率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說非常不錯了!

猶記得光啟元年那會,種子收穫比才1:8.5,這增產了整整40啊。連續兩年用大量牛糞肥田,用苜蓿豆子固氮,終於取得了這個成果,可喜可賀!

“可以嘗試密植了,一畝地若撒兩鬥種子,可收麥兩斛四鬥。”邵樹德一拍大腿,神情振奮道:“或許會少一些,但畝產兩斛多沒問題。”

兩斛四鬥,如果是小麥,換算成後世的重量,便是253.44斤;如果是粟米,那麼就是236斤。

這個產量可太高了!

唐代畝產,有高有低,京西北地區的軍屯,基本都是畝產百斤左右。考慮到軍屯是粗放式的經營,田間管理不善,如果精耕細作,應該會高一些。但人家那也是處女地啊,多少年積累的肥力也不可小視,正常來說就百來斤的產量,至多150斤。

只有黑齒常之的河源軍,軍屯時“開營田五千餘頃,歲收百餘萬石”,畝產為兩石。艹,鄯州的地那麼肥?

就全國平均水平而言,就只有一石。

宋代也差不多。而且十一世紀開始北方氣候轉冷,十二世紀更冷,且北方山林草場破壞得更加劇烈。更坑的是,還有人為的因素,玩弄黃河,幾次決口。因此,即便農業技術相對唐代有所發展,但畝產竟然沒有增加多少!

《范文正公集》卷八記載:竊以中畝一石,取粟不過一斛。

《宋史·食貨志》:“大約中歲畝一石。”

這個一石,是宋代北方一茬粟麥的平均畝產。高的當然有超過一石的,比如從渭源到秦州成紀,“旁河五六百里,治千頃(上田),歲得三十萬斛”。這個上田畝產可以達到三石,主要在渭州秦州沿河一片。但別忘了,還有大量畝產低於一石的下田!

宋石比唐石稍大一些,但也大不到哪去,這個糧食產量可夠坑的。

金國的產量也沒進步。金宣宗興定三年:“河南軍民田,總一百九十七萬頃有餘,見耕種者九十六萬頃餘,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歲得九百六十萬石。”

還是畝產一石。

別說唐宋了,便是到了清代民國,北方小麥畝產平均也只有一百多斤,農業技術是有進步,但沒有本質的進步,勞動強度反倒比唐代時大了,但畝產沒有根本性的提高。

三茬輪作制能把畝產提高到兩百多斤,相當於把普通的田變成了上田,僅此一項,就能讓糧食產量暴增。

邵大帥憑此事,也可將鎮內聲望刷滿,無人敢反。誰反,群起而誅之。

“李僕射,靈州全境推廣,需要多少牛?”邵樹德有些激動地問道。

“大帥,一畝地便需一頭牛肥田,沒有牛,其他大牲畜亦可湊合,然不知效果如何。”

符存審站在一旁,定定地看著邵樹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