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十七章 山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七章 山民 (3 / 3)

翻山而上的不過數十人,趁著夜色悄悄靠近了吐蕃堡寨。吐蕃人的注意力主要在前方,對後面這段陡坡防備甚少,此時又是夜間,被這夥人爬上來後,可想而知有多麼驚慌。

“呼啦啦……”有人放起了火,火借風勢,燃燒極快。

這是故意製造恐慌、混亂,同時也是進攻的訊號,讓在另外兩側山下暗暗等待的同袍趁機攻山。

“殺呀!”“有賊人!”“砍死他!”“快將這夥人趕出去!”

雙方士卒操著不同的語言,刀刀入肉地砍殺了起來。

吐蕃人驟然遇襲,建制被打得有點混亂。把守山間險徑的軍士看到後方大亂,以為被人攻了上來,也急急忙慌地跑回去幫忙。

而他們的離去,也造成了把守險徑的兵力不足,帶兵在山下等待的義從軍大將沒藏都保見狀,親率數百人猛攻,很快擊散了當面敵人,飛快地往寨子上攻去。

衝在最前面的數十人身披大帥親自撥發下來的兩重鐵甲,是他身邊的得力背嵬。在看到己方已經成功地在山上製造混亂之後,士氣大振,奮勇上前,簡直神擋殺神,人擋殺人,頃刻間便殺了上去。

背嵬者,党項語中“驍勇親隨”的意思。

《宋會要輯稿·蕃夷》中記載,元符二年七月三日,有二十名党項人歸正涇原路經略司,領頭的“訛化唱山乃妹勒都逋親隨得力背嵬。”

党項語中,“蛇”與“背”音相近,“龍”、“鷹”二字都讀作“嵬”,背嵬即蛇龍或蛇鷹的意思,一般都是大將身邊的勇士親隨。

北宋時便有“背嵬軍”,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便提到:“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說的便是駐紮在陝西的“驍勇軍”,使長柄巨斧、鉤鐮槍,用來對付西夏的騎兵,可見他們很清楚背嵬在党項語中的意思。

韓世忠是南宋最先創立背嵬軍的人。背嵬軍在北宋中期以後,是一個非常大眾化的番號,不過非正式名稱。到了南宋後,西軍將領紛紛將背嵬用作正式番號,並不再限於步兵,騎兵也有,漸漸擴散到了其他各軍。

邵樹德曾經想過,是否將党項各將身邊的背嵬聚集起來,組建背嵬軍,後來想想,剝奪別人的勇士親隨不太好,便作罷了。

沒藏都保的背嵬親隨衝上去後,從後山爬上來的數十名山民健兒正被吐蕃人拼死圍殺,左支右絀。他們的到來,恰到好處,從背後一掩殺,吐蕃人頓時潰不成軍,紛紛走避。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橫山軍士衝上山來,吐蕃人更不敢堅守,抱頭鼠竄者有之,跪地乞降者有之,甚至還有匆忙滾下陡坡的,夜色之中,也不知道摔死摔傷了多少。

攻下山寨後,橫山軍士將吐蕃人的頭顱一一斬下,懸在腰間,然後堆起柴禾,將寨子付之一炬。

數日之間,五千橫山軍士已經連克七寨,殺敵近兩千人,戰績彪炳,令人側目。

有的人,放到平原上,可能也就是普通軍士。但在山間,他們就是精銳,縱橫山澗,上下疾走,健步如飛,如履平地。他們是天生的山地步兵,吐蕃人將山下的牧民驅趕到山上來據險而守,屬實打錯了算盤。

五月初七,經過八天時間戰鬥,蘭州以東山間峽谷內的十餘吐蕃堡寨,被義從軍一一攻克,前後斬首兩千七百餘級,俘六百餘人。至此,驛道兩側再無威脅,三萬定難軍主力可以順暢通行矣。

樂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