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七十三章 牴觸 (2 / 2)

經過兩人的勸說與安撫,年輕官員的憤怒明顯變淡了許多,有些同情的說道:“王大人,宋舉人,我明白你們的意思,也能理解百姓的做法。在陝西逗留了這麼久,視察各地民情,對當地的情況也算是有一些瞭解,不是當初那個只圖享樂的公子哥。”

說到這裡,年輕官員停頓了一下,看了看遠處已經睡著的村民,滿臉黝黑,只有三十幾歲的年紀,就已經是額頭遍佈褶子,心裡怎麼會沒有觸動?

“王大人,宋舉人,我也知道,陝西不僅是災情嚴重那麼簡單,土地兼併更是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擁有土地的百姓幾乎寥寥,多數都是屬於佃農的那種,收穫糧食之時,上繳完租種土地的糧食過後,再除去朝廷的糧稅,餘下的糧食才是他們的。”

“可是,扣除了這兩部分,到百姓手裡的糧食已經沒有了多少。就算是豐收年,餘下的糧食也只是讓他們過上還算餬口的日子。所以,我明白他們的顧慮之處,一旦新作物收成不好,就等於提前宣判了他們的死刑。”

徐正明這個年輕的官員剛一說完,右側的艾舉人心裡千頭萬緒,神色很是複雜,緩緩說道:“二位大人,我可以向你們保證,番薯、玉米和馬鈴薯的種植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廣東、福建等地已經有不少人種植,這三種農作物不僅耐寒耐旱,產量絲毫不輸於小麥和谷稻等農作物。”

“應星,我知道這些。在京師的時候,我曾經看過你編纂的《天工開物》,對於裡面的內容深信不疑。尤其是關於農業的論述,加上我從一些同僚瞭解到的資訊,曾經都是福建、廣東的父母官或者是主政之人,番薯、土豆與玉米在那一帶已經有了一定的種植,習性和你講的所言不差,這也是為什麼陝西之行我會帶上你?”

中間的老年官員剛一說完,宋應星就有一些迫不及待的說道:“既然這樣,王大人,您深知新作物非常適合在陝西種植,只要能夠堅持兩三年,就能緩解陝西的災情,你為什麼......?”

“應星,先不說陝西戰亂頻發,反賊四起,搞得陝西亂糟糟的。只講一點,新作物從未在陝西出現過,百姓對番薯、土豆以及玉米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他們怎麼可能冒險種植。不妨說開了吧,咱們到的第一站西安府涇陽縣盈村的尖擔堡嗎?那就是我的老家,連我的老家人都不願意冒險種植,就可見百姓對新作物的牴觸情緒有多大。”

就在這時,三人還要交談之際,一個突兀的聲音打斷了他們的交談:“呵呵,就算陝西的百姓聽從你們的建議,在各自的土地上種植你們的那些新農作物,依舊達到不到緩解災情的效果。”

三人心裡先是一驚,面色僵硬起來,這番話彷彿觸碰到徐正明的逆鱗,忘記了自己所處的險境,不由反駁道:“怎麼可能?宋應星宋舉人所帶來的那些農作物,我可是親眼見到過,並且在一些閒置的土地上種植過,絕對是耐寒耐旱。只要陝西大面積種植玉米、土豆和番薯新的農作物,就能緩解災情,百姓們就不用那麼的捱餓,食不果腹。”

說話之人正是李自成,負責看守的農民已經消失不見,如此情形,三人就知道,那兩個村民應該被這個反賊打發走了。

行走之間,李自成距離三人越來越近,一邊將手裡的牛肉乾拋給獨眼小黑狗,一邊說道:“哎,我說三位,你們也知道整個陝西的情況,不僅連年大旱,更是兵禍不斷,朝廷還從這裡徵招兵丁,奔赴遼東,抗擊後金的部隊。”

“如此情形之下,陝西閒置了大量的良田。而且,各路起義軍紛紛而起,陝西絕大部分都陷入戰火的沼澤之中。你們說,就算是百姓們答應了你們的要求,大面積種植土豆、玉米和番薯,但有那種條件嗎?”

李自成進屯之時的大張旗鼓,戰馬嘶鳴,三人怎麼會不知道眼前的年輕人是誰?不是別人,正是榆中城帶兵譁變的李自成。

不同於宋應星與徐正明,兩人沉浸在李自成的一番話語之中,回味其中的意思,中間的老年官員卻是眉頭微微一皺,看到李自成的氣度,不由得心中感觸:“就憑這份氣度,就憑這番富有時局性的言語,這個李自成就頗有大將之風,如果不是被高家父子與參將王國逼反,將來在朝廷裡一定會有一番作為。”

想到這裡,中間的年老官員就是一陣嘆息,剛想要說什麼,李自成卻已經來到了近前,緩緩說道:“想必三位就是朝廷派來的巡視災情的官員,左邊這位是徐光啟徐大學士的侄兒徐正明,中間的這位是王微王大人,右邊的就是精於農業的宋應星吧~?”

雖是疑問的口氣,卻說的那麼自信,很是肯定,徐正明最為年輕一衝動,不由分說的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們三人的名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