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一章 終點線 (1 / 10)

【1993年西部決賽的第六場,我第一次有些怨恨我的父母,為什麼不把我生的高一些!

我也怨恨查爾斯的父母,如果他個子高一些,我的球也不會傳的那麼低,被阿甘抄截掉。

當然,這是非常短暫的怨恨,就像那場失利一樣,痛苦來的快,去的也快。

那時候我想,未來總會有機會的,我們會捲土重來。】

————2017年凱文約翰遜結束薩克拉門託市長任期後,參加一檔訪談節目的談話內容,節選。

1993年的西部決賽,查爾斯巴克利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他朝著拿下後場籃板的甘國陽衝了過去,試圖將球搶下來,或者再造一次爭球。

不過一切都晚了,一切都是徒勞了,甘國陽牢牢控住球,轉身擋住了巴克利。

巴克利只能犯規,送甘國陽上罰球線,分差被拉開到6分。

時間已然來不及,韋斯特法爾叫了最後一個暫停以示最後的抵抗。

跟著,隨著馬爾利外線強投三分不中,太陽隊壯闊的1993賽季結束了。

查爾斯巴克利獲得了職業生涯最高的個人榮譽,在1993年這個黃金一代大爆發的賽季拿到了MVP。

但他終究無法越過至高神峰,開拓者有驚無險的以4:2的大比分擊敗對手,連續第四年殺入總決賽。

在甘國陽第七次舉起西部冠軍的銀色獎盃時,玫瑰花園球館響起了“第四次,第四次”的齊聲呼喊。

在NBA籃球場館裡,球迷很少像歐洲足球迷、籃球迷那樣,整齊劃一的喊口號、做人浪。

這是NBA和歐洲足球、籃球職業聯賽一個很大的區別。

歐洲足球、籃球是俱樂部制,球迷是廣義上俱樂部的一員。

社群的居民因為足球、籃球連線在一起,為了勝利和榮譽,大家團結起來一起為隊伍加油鼓勁。

而NBA屬於超級大篷車,幾十支球隊看似為敵,其實理論上是一家人。

只不過為了表演,分散到各個城市,為球迷們提供精彩比賽,球員是可以換來換去自由加盟的。

城市的球迷自然支援自家球隊,但球迷群體沒有歐洲俱樂部的那麼忠誠、團結和狂熱。

尤其進入90年代後,斯特恩逐步將NBA打造成適合中產階級家庭帶孩子週末來體驗美妙體育生活的樂園,NBA比賽的宿敵、火藥味就越來越淡了。

當然,美國人有自己的籃球精神故園,不在NBA,而是在大學,那裡才是真正團結社群和家庭的地方。

但是在波特蘭不同,開拓者狂熱(Blazermania)不是一句空話,這支球隊是所有波特蘭人的精神柱樑。

70年代開拓者剛剛在波特蘭這個西北小城市紮根下來時,其他球隊還在為賣出一張球票絞盡腦汁、祈求吶喊,開拓者已經把紀念體育館的票賣到場場售罄,絕無空席——從1970年至今已經23年時間,他們的體育館從未有剩票的情況出現。

其他城市的球迷往往糾結於看棒球、橄欖球還是冰球,籃球是波特蘭人唯一的選擇。

每年季後賽,波特蘭當地的部分中小學都會組織“為你最喜愛的球隊寫信”的活動。

基本上上萬封的信都是寫給開拓者的,每年收到的信件可以鋪滿整座紀念體育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