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沈安在後世的研究,硫磺和硝石的配比應該是2:1左右,他將配比合適的粉末都倒在砂鍋裡,而後將鍋架在上好的木炭上,引燃了火苗。
看著木炭頭漸漸變紅,他心疼的不得了。
要知道,買這一袋木炭,足足花了他一百文錢。
對比長安城的物價水平,這妥妥的是高消費。真沒想到,這種現代最便宜的東西,在大唐竟然是這樣的稀罕物。
賣的這麼貴,看來,冬天之前要多儲備一些才行。
價值規律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供求關係決定了價格高低,冬天正是用炭高峰時期,賣的肯定比現在更貴。
再加上,大唐交通不便利,真到了急用的時候,說不定就是想買都買不到。
正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鍋底微微發熱,他立刻調整姿態,拿好了鍋鏟。
別看阿錢這小子抱怨多,可活做的還真是不錯,硫磺粉末研磨的很細,硝石粉末差些,不過這也正常,本來它的質地就更堅硬一些。
沈安將混合的粉末反覆翻炒,讓它更加充分的融合,待火候合適了,就倒在罈子裡,蓋上蓋子,並且用黃泥巴封好。
就這樣埋在土坑裡,在這樣等兩天,如果夠幸運的話,一切順利,最原始的黑火藥就做出來了。
這種火藥的效力,自然是和熱兵器時代的炮彈火藥不能比,不過經過反覆配比改良,在大唐也算是夠用了。
當然,為了能順利製作出合格的黑火藥,只炒這一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多弄幾鍋。
沒辦法,他也是第一次上手操作,好多工序掌握的不是很熟練,這樣的反覆操作,反覆失敗以至於成功,他早就有經驗。
之前製作冰糖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雖然有些浪費時間,但可以有效的把控質量,是很值得的浪費。
火候的掌握,炒法的不成熟都是需要反覆錘鍊才能成功的,幸好陳湘夠大方,一次性的給他拉來許多的原料,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除了製作出優良的火藥,打造出在戰場上威力巨大的火器也是非常關鍵的。
說起來,火器製造的途徑也有多種選擇。
炸彈,火箭(不要誤會,是綁在弓箭上的炮彈。)還有更便捷的就是火銃,當然這種兵器需要的準備就更多。
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只能先從容易弄的兵器入手。只要把李世民說服,以後再進行兵器改造不就是很容易的事嗎!
結合唐代常用的兵器,沈安選擇了火箭,這本來也是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一種兵器,讓它提前兩百年出現,也不是顯得那樣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