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的攻擊威力,遠比坦克部隊要強很多。
上百輛坦克叢集,在這些戰術導彈裝上集束戰鬥部的打擊下,
“如果我們的部隊是在幾千公里之外執行任務呢?這些導彈怎麼運輸過去?”
“運輸機。導彈車雖然長,但是遠比坦克更輕。另外,即使一個營,也裝備不了多少套導彈發射系統,但是坦克呢?”謝凱想過這問題。
其實,根本也沒有必要裝備射程更遠的戰術導彈,那是更高階別單位裝備的遠端火力支援單位。
一個旅,控制範圍能有多遠?
謝凱把這些問題都給說了出來,讓幾人再次無法反駁。
戰術導彈,本來就用於進行戰術打擊的,一個旅,裝備這玩意兒,真心沒有多大的作用。
快速突擊部隊,帶著坦克,在長程遠距離激動的情況下,同樣不行。
斯特賴克裝甲車,每輛的重量,都是控制在17噸以內,以便搭載C130、C17運輸機。而C17運輸機,每一架一次可以運輸3輛裝甲車。
這樣一來,斯特賴克旅就比重型旅機動性強,同時又比輕型旅的防護力,火力強。
“不行,如果是裝甲車,在進攻上,火力太差了。上面也不會同意這樣的方案……”
“如果裝備一批配備著105毫米線膛炮的移動火炮系統呢?這樣的火力,雖然比359坦克要差點,但是比起普通坦克要強不少……”謝凱突然想起了斯特里克旅裡面裝備的MGS移動火炮系統。
國內好像有這樣的東西,但是謝凱不知道是什麼型號,更不知道是哪家廠搞的。
363車間跟359整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快速弄出來這樣的火力支援車輛。
“防護能力呢?”何超問道。
“老何,我覺得您應該到裝甲部隊去當主官。特種作戰部隊,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謝凱突然覺得,何超根本就不適合當特種作戰旅的旅長。
老何依然是國內傳統的大炮兵思想。
這種,在未來戰爭絕對要不得。
海灣戰爭沒有幾年了,美國陸軍從開展到撤軍,進入伊拉克內100個小時,根本就沒有撈到什麼仗打,這不僅會讓尷尬的美國陸軍反思,全世界的軍隊,都會反思。
可以說,海灣戰爭開啟了資訊化軍隊建設的浪潮。
二戰時期,德國人弄出了鋼鐵洪流,最後被蘇聯人發揚光大,整個世界顫抖,到了九十年代,美國人為了解決他們比不過蘇聯鋼鐵洪流的問題,弄出了資訊化軍隊建設……
“別整沒用的。你說說為什麼要弄那種,359坦克就不錯,行進中開火,精準度高……”何超說道。
“搞幾百公里之外的戰術支援單位,沒有意義,而且一枚導彈太貴。裝備105毫米線膛炮的裝甲車,倒是可以。可那個……”唐鑫對於404基地裡面的那個扛著105毫米炮的裝甲車並不感興趣。
專案搞了不短時間,很多東西都沒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