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精武門歌詞> 第226章 覺悟生死武士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6章 覺悟生死武士道 (2 / 2)

小清聞言,反駁道:“沒有吧,我看這次師父是下了重手的,你瞧,石井英明都被打得吐血了!”

劉振聲也摻和道:“就是,你瞧瞧那個石井英明的表情,師父這一掌下去,顯然他的肋骨已經被師父給打斷了。”

陳耀揚不禁笑了笑道:“吐血,肋骨斷了幾根算得了什麼!”

小清聞言,想起了陳耀揚適才講的殺招,連忙詢問道:“如果換成是你,你又要如何下殺招啊?”

“如果換成是我”陳耀揚思索片刻道:“我那一掌一定由下往上直擊石井英明的喉嚨及下顎,一掌將他的脖子拍斷,來個一擊必殺!”

劉振聲聞言,連忙反駁道:“師父這是以德服人,不想因為痛下殺手而讓日本人以此為藉口殘害我們更多的手足同胞。”頓了頓續道:“更何況現在石井英明也無力再抵抗了,勝負之分已經很明瞭了。”

“你以為這樣石井英明就會認輸嗎?不會的,別忘了他們日本人最注重的就是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劉振聲和小清疑惑地盯著陳耀揚看,只聽小清繼續詢問了一聲:“什麼是武士道精神?”

陳耀揚想了想,以最簡單的方式解釋道:“就是日本的武士們都很好面子,一旦被對手擊敗了,他們就會切腹自盡,以此得到人們及後世的尊重。”頓了頓補充道:“日本武士倘若沒有引咎自盡,將會被日本武術界視為貪生怕死之輩,不僅難容於世間,也會遭到後人的唾棄和辱罵。”

其實,最初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還是以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為主的,但作為封建幕府時代的政治產物,武士道精神主要還是注重君臣戒律的,“君不君”即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即臣不盡臣道也不行,盡忠是武士道精神絕對的價值。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也吸收了中國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但非兩大教派的真諦。一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滿足武士道的某些要求,日本民族便將他們固有的神道教充分地補充進來。

例如,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武士道論者認為,儒家的“士道論”乃在粉飾貪生怕死的私心,慎於人倫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選擇生死,則面對死卻不乾脆去死。武士們要“死的乾脆”,君要你切腹自殺你就得切腹自殺,唯有這樣純粹徹底的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武士道徹底的覺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語、起居動作,也就與眾不同。

“這麼嚴重!”小清不可思議地張大了小嘴道。

“聽你這麼說,石井英明一定會拼盡全力,甚至是以命抵命地和師父展開最後一搏咯!”劉振聲不敢想象,他老人家本就身體不適,再加上一直忍讓對方,如若對方真的像陳真說的那樣,師父豈不是很危險。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