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瓷都德化外,閩省的瓷器製作就要數建窯最為出名了。建窯是唐代始創燒,宋代是極盛時期,清代而開始沒落了。宋代的時候,百姓間鬥茶之風盛行。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而建窯的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製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鬥茶的情趣。因此,連宋皇室都欽點建窯產品為貢品。
同安的青瓷,則是閩省青瓷的代表作。它興燒於宋、元,因為離泉(quan)州港口近,所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時候,同安青瓷運銷許多國家和地區。閩省類似同安青瓷的窯場,還有浦城窯、南平窯、莆(pu)田窯、仙遊窯、南安窯、惠(hui)安窯、廈(xia)門窯、漳浦窯等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瓷生產體系。依託著泉(quan)州港,遠銷世界。
到了明清時期,漳州月港興起,加上優惠的瓷業稅收政策,由此帶來了漳州窯的繁榮。漳州窯是對明清時期漳州地區窯業的總稱,其窯址分佈於平和、漳浦、南靖、雲霄、詔安、華安等縣,以平和窯址最具代表性。漳州窯生產的多數是青花瓷,除了少量供應國內市場外,相當大的部分是為了外銷。儘管其胎釉有別於其他窯口,但其模印及刻畫技法、構圖與景德鎮窯產品如出一轍,因此常被混淆為景德鎮瓷。
清代的時候,晉江瓷灶興起了。瓷灶這個地名,就是因當地人多以制瓷為業而得名。據《晉江縣誌》記載:“瓷器出晉江瓷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甕之屬,甚饒足,並過洋。”由此可知,清代及以前此窯所產,以粗器為主,產量極大,還外銷東南亞諸國。至今,瓷灶仍在生產甕、罐、壺、缽這類實用型的陶瓷產品,其中用來裝盛鹹菜的菜甕尤其受歡迎。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別看電視上面宣揚什麼康乾盛世,但實際上清朝時候,除了官窯之外,民間的瓷器,大多都是一些粗器。換句話說,就是結實耐用、樣式不花俏。為啥?清朝的時候,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為了節省開支,質量不好的瓷器,實用性不強的瓷器,都會被普通的窮苦百姓拋棄掉的。唯獨一些粗器,最受歡迎……就好像現在很多農村還留存的大水缸,就是粗器的一種……”
曾老的“專業講解”,讓唐晨茅塞頓開。
其實也不怪唐晨,要不是曾老這麼說,誰知道閩省的瓷器,居然還有這麼一段“光輝”的歷程?只要是中國人,都聽過“瓷都”景德鎮,但是其他地方的瓷器,就少有耳聞了。要不是本地人,或者是曾老這種收藏愛好者,怎麼可能對這些瓷器的產地都瞭如指掌?
就算是本地人,周德清也只是知道一個閩省的“瓷都”德化罷了。
唐晨笑道:“既然是這樣,我就放心了。周老,這樣的瓷器其實不難燒製,不知道十天左右能燒得好嗎?”
其實唐晨也知道,這種簡單的瓷器,最多需要三五天而已。
之所以說出十天來,是因為唐晨怕自己沒時間給這兩件瓷器開光。畢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幫助曾老破解掉“青蚨錢”邪惡風水局。
很多人都自詡,自己能一心二用。
但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來都不會分心去做第二件事情的。在極為重要的事情面前,分心等於把希望都拋棄了。
唐晨自然也不例外,畢竟這一次不是鬧著玩的,“青蚨錢”的威力他也感受過了,絕對的非同一般。要是剛剛埋下那會來破解,或許不用費太大功夫。可誰知道這“青蚨錢”埋了多久?又汲取了多少氣運?轉化成了多少煞氣?
面對這種棘手的風水局,想要破解,必須有著萬全的準備。這也是唐晨為什麼非得去買法器的緣故,單單是靠自己,根本辦不到啊!
周德清顯然也明白,自己是後來的,曾老是先排隊的,他從後面插隊,未免有些不道德了。就算曾老礙於他的名氣,沒有抱怨的意思,可週德清自己也覺得臉上無光。
“小師傅,其實十天時間,還是不夠啊……”
周德清故意嘆息一聲說道,“要想燒製出一件完美無瑕的瓷器,需得重複試驗過幾遍才行。要不這樣,一個月內,我保證做好,怎麼樣?”
“一個月?”
唐晨有點驚訝,按理來說,中國作為一個堂堂的瓷器之國,燒兩件瓷器怎麼可能要這麼久的?
只有曾老會意了,給周德清投去一個感激的眼神,說道:“周老盡善盡美,當然最好。畢竟一件器型完美的瓷器,開光起來更容易,對吧,唐師傅?”
唐晨愣愣地說道:“其實不用這麼盡善盡美的,就是一個低階法器而已……”
告辭出這個茶樓後,唐晨才小聲地問道:“燒瓷要這麼久嗎?就算是冶銅,估計都能做出來了。”
看著抱著一堆東西的唐晨,曾老搖了搖手中的“鐵觀音王”,說道:“周老是顧及我的臉面啊!看,這盒茶葉,也算是半賣半送的。他知道先來後到的規矩,所以提出了一個月的緩衝時間,估摸著唐師傅你能把我祖宅的事情解決了。到那時候,他隨便找個藉口,說瓷器已經燒好了,既不失禮貌,也儲存了大家的臉面,一舉兩得啊!”
唐晨仔細想了想,似乎在這件事上,周德清做得真的是滴水不漏,不由地嘆道:“看來周老能成為‘茶王’,絕對不是僥倖的……”
“那是,沒有過人的情商,怎麼做‘茶王’?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哪怕是在茶道上面,也有很多人是很有實力的。單單是清溪,種鐵觀音的都不下百來家茶園,可為什麼就是周老被公認為‘茶王’呢?還不是因為周老做事做人都滴水不漏,別人心服口服?”曾老仔細地分析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