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小人雖不是英雄好漢,卻也不是綠林強盜草莽賊寇,小人與石大人、高賓合作的初衷本是為了漕運十二堂的兄弟。如今糧價飛漲,徵糧搞得百姓無以為計,同時也影響了北郡的賑災,違背的江湖道義,也違背了小人的初衷。故小人決定將實情講出來,以還江東百姓的安寧。”
說到這,查鏞跪了下去,伏在地上,叩頭道:
“小人自知,罪無可赦,願意伏法,只求琅琊王保我這十二堂的弟兄。”
司馬景文聽完仍舊只是點了點頭,清聲說道:
“本王奉旨查案,只為查清事實,如今人證、物證俱在,高賓與查鏞也已經講明事情經歷。如今案情已然明朗,只是在刺史石歷是否牽扯本案,說法不一,本王且將案卷及證據一併呈報朝廷,本王相信自有公斷。”
說完頓了頓,看了一眼查鏞,又繼續說道:
“查鏞雖然參與此案,但由於其戴罪立功誘捕了高賓,同時補足了私運邗溝的三千石,又另外捐了兩千石糧食賑災,更是主動承擔朝廷調拔及徵糧過程中所有的漕運、人工。
本王查案中,也瞭解查鏞與其漕運碼頭,為淮水兩岸百姓的生計也謀了不少福利,淮漕十二堂使得淮水兩岸水寇極少,保證了過往客商的安全,也提供了貿易方便。故查鏞免於收押。”
查鏞聽聞深深的伏在地面,重重的將頭磕在了地上,大聲謝道:
“罪人查鏞叩謝琅琊王,琅琊王仁慈,罪人深感愧疚。查鏞願意再捐一百萬錢,以助朝廷賑災,以彰顯陛下、娘娘天恩浩蕩!”
司馬景文見查鏞如此醒目,滿意的點點頭道:“今日堂審,各位還有何要補充的嗎?”
石歷剛想再辯解,見王導盯著自己使了一個不必多言的眼神,雖不明其意也不便言語。
只聽王導說道:“本符節御史奉朝廷之命,來建鄴協助琅琊王督查,今日堂審各自具押,若無補充將封卷呈報朝廷,根據朝廷律法,從四品以下官員及無官職者由琅琊王審結定案,從四品以上官員,需朝議後再相定案。”
司馬景文點點頭稱道:“王大人所言既是,本王依職權督查審案,絕不會違反朝廷法度。淮陰失糧案基本明瞭,徵糧案李肇已經伏法,李肇的同案犯也具實招供,至於石大人是否牽扯其中,待本王將一應證據提交刑部勘驗,具實奏報,自有朝廷定度。”
石歷聽聞,只好站起身來,拱手道:“下官確實犯有失察之罪,本官相信陛下、娘娘定會公斷。”
此時顧榮也站起身,拱手道:“琅琊王,再有三日亞歲(冬至),官放關撲,依朝廷禮制,百官絕事,擇吉辰而省事。”
“再有三日竟是亞歲了,案子明日便審結吧,大家忙碌了一段時日,自是應該放鬆。既然官倉已入徵糧四萬石,待亞歲過後,安排好糧食啟運長安,本王便起程回京覆命了。”
說罷便宣佈退堂。
司馬景文起身向堂外走去,顧榮、王慶等人相繼跟著,而王導卻給石歷使了個眼色,石歷彷彿明白了王導的意思,給了他一個會意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