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王殿下,末將懷疑那些於昨晚逃逸的賊子,此刻就藏身在那些難民之中……”
“本王曉得。”
“殿下,這夥賊人可是企圖行刺您啊!”
“本王亦曉得。”
在足足一炷香的工夫,孫叔軻不遺餘力地勸說趙弘潤允許他從那些難民中揪出昨夜襲擊魏兵的那夥賊子,然而趙弘潤始終不允。
為何?
因為兵將們做事向來簡單粗暴,哪怕是孫叔軻這等在趙弘潤看來的將才,亦不能避免這個陋習。
從那些難民口中逼問出那夥賊人的下落。
說得簡單,若是那些難民有什麼難言之隱,不能指證呢?難道還要對他們拷打用刑不成?
須知民心這種東西,那可是很脆弱的,尤其是異國他鄉的民心,若想擄獲,更是難上再難。
此番是魏軍運氣的不錯,物件乃是楚國,由於熊氏一族的暴政,楚國平民普遍對熊氏王族的忠誠度極低,因此,即便魏軍作為外來軍隊,也能取得此國平民的支援。
否則,若換是齊國、魏國,似鄢陵軍與商水軍這般,在敵國的境內居然還想施行什麼游擊戰術?
想也別想!
只要一個平民看到你的行蹤,就意味著你已暴露在了該國軍隊的視線下。
楚民的支援,不可否認這是趙弘潤目前為止所得到的最大收穫,甚至於,除非楚國這次被滅國,否則,沒有任何一項斬獲比得上這楚民的支援。
哪怕是魏軍擒殺了楚王熊胥。
但就如魏國碭山軍大將軍司馬安一貫的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這些楚民眼裡,魏軍也屬於是異類,因此,想要繼續維持在楚民心中的正面看法,趙弘潤就必須時刻維持魏軍那光鮮亮麗的正面印象,絕不可作出什麼會令楚國平民感到失望的事。
否則,便是前功盡棄。
因此,趙弘潤否決了孫叔軻打算逼問那些難民的種種手段。
畢竟在他看來,這些難民中所潛藏的刺客雖說是個不小的隱患,但比起楚民的民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但遺憾的是,儘管趙弘潤已及時制止了孫叔軻,但城內難民那邊,還是出現了不好的風言風語。
也不知是有人在背後教唆,還是那些難民的膽子實在太小,以至於當孫叔軻向他們興師問罪之後便過多久,城內的難民卻紛紛要求離開銍縣,改投他處。
這個舉動,讓趙弘潤皺緊了眉頭。
他並不在意這些難民中某些存心不良的傢伙,他在意的是絕大多數的難民——他可不認為那大概五六千名難民皆是誰派來的刺客。
傷了那些無辜難民的心,放他們離開後,任由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向楚國其他地域的民眾散播一些對魏軍以及魏國不利的訊息,這對趙弘潤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可問題是,強行將這些難民擋在城內,這也不是什麼解決的辦法啊。
畢竟城牆再高,也難保這些難民中會有人想方設法翻出城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