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東方騎士階層的雛形
護衛隊員在草場和莊園之間輪換的規定進行了不到半年,就已經是給整個的關外各個墾殖莊園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從前關外的各個墾殖莊園都是半封閉的狀態,彼此之間的道路很是簡陋和粗糙,莊園大多是坐落在江河的邊上,靠著水路來運輸莊園的出產,除了靠近遼鎮邊關的那些莊園之外,哪些地方有從前的女真商人,朝鮮商人和大明的內陸貿易的時候,雙方修建的道路。
那邊的莊園彼此之間抱團,經濟情況也是好了許多,因為道路的便利,在莊園的周圍往往有許多平民聚集,平民聚集帶動各種商業和相關行業的發展,略微的有些城鎮的規模,這才是墾殖莊園發展的正途。
可是越是朝著北面走,墾殖莊園就越來越封閉,一來是剛開始彼此的大魚吞小魚,弱肉強食的狀態,讓這些莊園彼此提防。
這種封閉的狀態其實沒有什麼好處,在這種狀況下的關外雖然是將近二百萬的人口,卻是彼此孤立,只有最北的鐵蛋經營的惠風莊園主動和其他幾個莊園溝通道路,聚集人口。不過僅僅是他們在這麼做顯然還是單薄了一些,作用和影響並不是那麼大。
彼此沒有什麼支援的莊園,若不是開始的時候殺戮的徹底,而且擔任莊園主力的遼民都是尚武勇悍,早就會因為被山中流竄的山民蠻族而損失慘重了,即便是這樣也有幾個莊園被更加北面的通古斯部落洗掠,最後只能是向著鐵蛋求助,由惠風莊園的團練討伐的事情。
雖然說,關外的漢民從奴隸身份被解放出來以來,幹勁和熱情都是大大的增加,不過要是徵發勞役來修路,也是一個巨大而且勞民傷財的工程,而且根本在短期內看不出有什麼利益。
不過護衛隊員們從各個莊園結伴出發,彙集在塔爾河谷地東堡,然後出發去草場那一邊的西堡。
護衛隊員們都是關外最富裕的一個階級,他們在向江峰效忠的過程中得到了大批的土地和奴隸,自然是有很多的餘錢。
江峰給他們有規定,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亂局,每個護衛隊員在輪換的時候,不得帶領奴隸,只允許身邊跟著五名或者十名團練,必須是平民。護衛隊員接近五千人,這些人每年有很多的時間都是在路上度過。
既然是趕路,必然是沿著有人聚集的莊園為中繼站前進才是最適合的路線,所以護衛隊員們帶著他們的隨從,這些人大多是漢民中的團練——一些希望透過自己的武勇過上更好生活的年輕人們。
富裕的護衛隊員們在沿途的補給和休息,給那些中繼站帶來了大量的商機,很多心思活絡的漢民自耕農開始做些小買賣,雖然商品大多是莊園的出產,不過這畢竟是個買賣,賺些除了糧食之外的收入。
一些酒店和客棧開始紛紛的出現,護衛隊員們在這裡面得到了方面,也不會吝惜他們的銀錢,在這些本就是很廉價的消費上。
莊園裡面的居民看到這些東西可以賺錢,紛紛的加入到其中,而且還自發的改善各種環境,比如說是修路……
很多的護衛隊員在來往各個莊園的時候,也是看到了這些店鋪的商機所在,他們是地方上的上層階級,他們願意參與在其中,效果會更好。
各個莊園之間因為護衛隊員們的遷徙,彼此連線了起來,雖然是都在關外,不過每個莊園的出產還是有所不同,因為護衛隊員們的需求,各種出產都是被運到了護衛隊員們輪換佈防的這條道路上來。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江家軍系統的尼德蘭人群體之中,他們對於護衛隊員的稱呼也許能說明什麼。
儘管尼德蘭人中很多人都是想要回到歐洲。‘解放’他們的同胞,不過目前的情況顯然是在江峰的統治下更好更穩固的生存下來才是正事。
所以每個從呂宋過來的‘新人’都必須在尼德蘭人中幾個教士出身的教師那裡補習漢語,附帶說一下,這個補習班還有江峰派遣的通譯參與,傳說都督大人還準備採取對於漢語水平的高下冠以“一二三四級”的分別,並且根據級別高低確定尼德蘭人參加事務的大小和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