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松已經看了上百份筆錄,他不知道哪些是重點,只能從不同省份、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被害人裡各挑出幾份作統一分析。
“投資者“普遍年齡在40歲以上,相當一部分是老年人。
證據冊裡,王威曾經做過金額與地域的匯總,基本上與經濟發展呈現正比,而因為天華市是犯罪嫌疑人的窩點,更是成了重災區。
其他的地域分佈裡,基本上也都符合大資料的統計,當然現在還是太淺顯了,白松已經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多次分析了。
現有的證據鏈還是有所欠缺。
白松這幾天也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書籍和文章了。
這種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公司,基本流程就是,第一步,虛構和誇大一個專案,這個專案甚至可能是真的存在;第二步進行宣傳,接著就會吸引到客戶投資,接著錢就到了公司;第三步就是給客戶收益和返款,但是這個錢給了客戶之後,這個客戶...大機率會繼續投入,變成了老客戶,迴圈往復,錢一直放公司這裡,直到公司的資金鍊斷裂。
這個案件最難的地方,白松總結了三點。
一是龐大的人員關係網。
由於公司的高層嚴密、業務員更換頻繁,問題很大。高層之間雖然相對固定,但是組織非常嚴密,很多東西並不好查;而業務員層,有的人也從中牟利不少,但是已經離職,這些人同樣有的應當被處罰。
當然,主要處罰的還是業務負責人、宣傳負責人、行政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這同樣是個很龐大的人員組織。
二是複雜的資金流水。
即便現在已經引進了相對方便的軟體系統,但是想統計完全,使得每一筆轉賬記錄都具有法律效力非常費時費力。這一倉庫的銀行材料,不可能直接拿剷車直接放到法庭上,更不可能警察局這邊隨便寫個數、蓋個章法院就會認可。
三是主犯在哪裡?
白松最感興趣的還是三。
這種案子怎麼會不知道主犯是誰呢?
按照常理,這類案件,這根本不可能,海量的錢,去了哪裡?
邪了門了...
白松現在還沒有理清賬目,他還沒有做自己的歸納推理。但是從證據冊上來看,公司很多上層的錢,確實是投入了一些“投資專案”,而且有的還都是正規的專案,公司還持有一些正規公司的股票,然後這些高管們也都有很明顯的資金變動。
這個笛卡金融,投資的公司和專案數簡直驚人!
毫無疑問的是,主犯肯定是透過這些手段轉移了財產,至今沒有什麼線索。
繼續地捋了一下兩個案件的脈絡,天色已經越來越晚,接下來的事情,還是得沉住氣,慢慢地當一個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