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上面的這些還不是這些阿拉伯商人最奇葩的地方。最奇葩的是,哪怕本身就是商人,這些阿拉伯人卻依舊認為張口便談生意是不禮貌的,所以就是再大的商人也忘不了在進入正題之前一個勁地寒喧、敬茶。那“多禮”的程度比咱古時一句話繞個九曲十八彎,想要弄懂全靠猜的那些個酸儒們更多三分。
可是要說這些個阿拉伯商人多禮吧,他們談生意時通常又比較隨便,雙方均不需要穿非常正式的衣著,而且很多談判會在有陌生人的情況下進行。除此這外,阿拉伯人不愛當場拍板,關鍵時刻常用一些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語句敷衍對方。這時,不妨多問幾句以探虛實。但同時他們又酷愛砍價這點跟咱們那些土豪那數貴就是好,不貴還不樂意的心理完全不同),所以跟這些阿拉伯人做生意時最好在報價時留出打折的餘地。
阿拉伯人以會說英語為榮,但跟咱那個“see。給你點顏色看看)”的z式英文一般,他們的“關涇浜”英語裡總是夾雜著太多的喉音和顫音讓人不知所云。此時你最好能說上幾句標準的阿拉伯語,或是背上一小段古蘭經,他們定會佩服服得五體投地,你也會從此處於一個受人尊重的地位。若能不時扯扯宗教,或是侃侃足球必會激起阿拉伯人的極大興趣,生意上的難題也很可能在不經意間解決。
除此這外,阿拉伯人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你很難從阿拉伯人口中聽到一個直截了當的“不”字,因為他們將拒絕別人視為是無禮的,而事實上他們在這方面總是表現得彬彬有禮。那就是阿拉伯人說“是”,可能意味著“或許、大概”。當他說“或許”時,可能意味著“不行”。
當然,任何生意人都不會放棄自己的選擇,所以他們經常說“因山安拉”意為“如蒙上天保佑”、“要是老天爺願意的話”以此來表示難於實現願望。另一方面,說“是”未必就表示同意,微微一笑或是輕輕一點頭,倒很可能意味著接受。
在跟阿拉伯人交往時還得注意一點,那就是如有阿拉伯商人在談判時突然起身匆匆離去,你可千萬不要見怪,因為虔誠的要在每天的晨、響、哺、昏、宵面向麥加作五次禱告,人家這不是不理你,而是作為真主最虔誠的信任的他們這是跟真主“交流感情”去了,跟真主比起來,這肉體凡胎的你自然得靠邊站了。
阿拉伯人喜歡幫助人,樂善好施,偷盜和犯罪行為較少,這無疑是宗教信仰造就的美德。在的眼裡,真主無時無刻不與信徒們在一起。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論白天黑夜,無論是在公眾場合或獨自一身,真主始終在注視著信徒的一言一行,對信徒的行動了如指掌。等到將來末日時就會對信徒進行清算,獎善罰惡。善待他人、向窮人施捨、為死者抬棺材、救助有困難者、如給陌生人指路、幫助別人換輪胎和修汽車等等都屬於善舉之例。
所以d拜那位在臉書上自言貧困,交不起醫療費,妻子因此跑路的那位“可憐的”阿拉伯人轟動,引來各路富商,甚至於王子排除來捐款這種在咱們眼中顯得極度無語的事對於那些阿拉伯人來說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畢竟向窮人施捨、救助有困難者這可是在真主列明的善舉佔了兩條呢,在他們眼中,這可是安接的旨意。
除了這些以外,阿拉伯人還快樂健談,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古今海外,滔滔不絕。講的人不倦,聽的人不厭,侃上幾小時,半夜方散,那精神頭直逼咱們b市的神級侃爺。
對於阿拉伯人來說,窮也好,富也好,倒楣也好,幸運也好,健康也好,患病也好,無論何種情況從不發愁,也不不怨天尤人。因為他人認為這一切都是真主安排的。舉個例子來說吧,據說一位在我國駐亞歷山大總領館工作的埃及老花工貧病交加之際,有人問他身體怎麼樣,他高高興興的奉起雙手說“感謝真主”!而幾天後,他去世了……<國著名的ib電器公司的名字。戲謔地稱阿拉伯人人是“ib”。上述三個英文字母代表著很多阿拉伯人的三個口頭禪:“i”表示“因夏愛拉”意思是“如果真主願意的話”;“”代表“馬來希”,意思是“沒事兒、沒關係、不要緊”。
咱們繼續用埃及人來舉例,埃及人與人打交道時就從來不說“yes”,是、一定;或“no”不。比如說吧,你對他說“明晚8點,我舉行晚宴,請你出席。”“謝謝。因夏愛拉。”他回答說。“你能不能出席”“因夏愛拉”。“你一定要來啊!”“因夏愛拉。”
第二天晚宴,他既未打招呼表示歉意,也未出席。下次見面你也不便問他不出席的原因,因為他已表示“如果真主願意的話”。不出席,自然是真主的意思和安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阿拉伯人天生溫和、安詳、優哉遊哉。見面時你好我好,街上不見吵架、打架。走路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絕不像日本人那樣行色匆匆、疾步而行。辦起事來從容不迫外加慢慢吞吞。如果你著急地催他,他會微笑地說“耐心是美。”阿拉伯人辦一件事,不說幾天或哪一天完成,而是隨口便說“卜克拉”。第二天,你去找他,他又說“卜克拉”。明日推明日,不知到何日。
遇到一些馬上可辦到的事,他便說“得基革”,一分鐘,等一分鐘。時間稍長一點兒的,便說“哈姆賽得基革”五分鐘。初來乍到的人真以為事情一分鐘或五分鐘可辦完。有經驗者知道,一分鐘可能意味二三十分鐘,而五分鐘,則是一二個小時,實在是令人極度黑線的時間計量法啊。
阿拉伯人深信人生禍福都是天意和命中註定的。莊稼遭自然災害,顆粒無收,農民會說“馬來希”。甚至自家孩子被車軋死這樣不幸的事,父親也會說一聲“馬來希”。因此一些歐洲人嘲笑地稱埃及為“馬來希之國”。
儘管這些阿拉伯人有著這樣中者說那樣的令人無語到極點的毛病,但是你卻不得不承認他們那不亞於咱z國的璀璨文明。幾千年前,阿拉伯人就憑著執著和智慧建造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金字塔,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而世界各地的數以萬計的教徒不顧一切地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得盛大場面讓人無法不動容,同樣的,阿拉伯人的一根筋讓人有時哭笑不得,同時又覺得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快樂生活的哲學。
不過,不管何時,那片神秘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那些人,對世人總是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讓人心馳神往。
也正因為簡兒國灰寫那論文的原因對那些阿拉伯人有一點了解,所以她才會更加好奇,畢竟不管再怎麼查資料,這看到的東西那都是死的,現在跑來一大活人,而且還是一位雜阿拉伯的王子,這說不好奇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當簡兒聽皮埃爾太太說到阿卜杜勒阿里木王子想要見她的事時,其實從內心來說她也並不排斥,相反,隱隱間她還有一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