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解,長大了漸漸明白夢中那位不知名的菩薩說的話。但武氏仍很疑惑。李世民去世後,武媚娘到白馬寺出家為尼,才有機會與李治暗度陳倉重返朝堂,心中更加確定此生有佛緣。
武氏在白馬寺中曾見一尊彌勒造像,體態雍容眉目秀美,竟於自己地相貌一模一樣!她也暗自心驚——難道是彌勒菩薩夢中傳法,或者自己就是人間彌勒化身?
彌勒菩薩是佛家所說,在釋迦摩尼之後行走人世間的未來佛。接引眾生超升淨土。按老百姓通俗的理解。彌勒就是佛祖的接班人,按佛門自身的說法。佛陀寂後人間無佛,佛都在諸天淨土呢,若人間有佛出世只能是彌勒。
這樣一來還真就有玄機了,大唐皇室奉道祖老聃為玄元皇帝,佛家沒什麼可比的,怎麼樣附會也扯不出佛祖與大唐先人有什麼關係。但如果說武氏就是未來佛化身,親自登上皇位,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
以武氏之聰明,且精通權謀手段,怎會想不到這一點?她隱約覺得,有神靈助她,恐怕就是這個目的!所以掌權之後,也是大肆崇佛。
今天聽裴炎跑來告發皇上,武后動了廢立之心,大權在握上應佛旨,未嘗不可自己登基做女皇帝啊?而裴炎那邊也是心懷私意,假如李哲被廢,那麼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李旦即位了,武后四個兒子中沒被廢的只剩一個李旦了,已是廢無可廢。那李旦也不是個有主見地人,等到將來親政之時,那朝堂還不是盡在自己掌握?
武后與裴炎各有想法,於是定下了廢帝之計,太后下密旨,裴炎去操辦。在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五日這一天,羽林將軍程務挺率軍進宮,武后赫然臨朝招集百官於乾元殿。皇上聞訊上朝,正要就御座,裴炎攔在面前宣讀太后懿旨,廢帝為廬陵王,當即命程務挺扶廬陵王出殿。
李哲大驚,呼問太后:“我又何罪?”武后叱道:“身為天子,戲言將天下讓於韋玄貞,還說無罪嗎?”李哲無言以對,只能怒視裴炎,隨即被架了出去。
這一場宮廷政變來的太突然,也很荒誕,更荒誕的是太后下旨廢了皇上,立誰為新皇聖旨中竟然未提!自古類似的政變不少,但這樣不同尋常的細節卻從未有過。御座上沒了皇上,太后又問群臣:“皇上失德,已經廢去,國不可一日無君,帝位當屬何人?”
這不是廢話嗎?武后的兒子中只剩下豫王李旦了,難道還能立別人?然而梅孝朗在下面聽的是心中暗驚——這種場合哪有什麼廢話,如果太后真想立豫王,剛才的懿旨中直接就立了,何必等到現在來問?
武后問話時鳳眼銳利,似乎在留意觀察百官地反應,群臣中有不少人低頭不敢言,但身為宰相是不能不說話地。梅孝朗出班回奏:“何人繼天子大位。應擇賢德有才,皇家之中,請太后自取。”
這句話表面的意思就是要太后自己選一個皇上,大臣說了不算,至於還有什麼其他地深意,朝堂上很多人沒聽明白。他話音剛落,裴炎就搶步上前,高聲道:“先皇與天后之子。若論賢德,應立豫王!”
他這麼說也是順理成章,目前也只有豫王可立了。群臣見裴炎開口,又見他剛才出面宣讀廢帝詔書,以為武后早就示意,紛紛奏道:“當立豫王!”朝堂之上異口同聲。
武后掃視了文武百官一眼,似乎在記住剛才每一個人的反應,心中暗歎自己登基地時機尚未成熟。殿上大臣多為前朝故舊忠於李家。她也算拿得起放得下,當即應允退朝。第二天宮中傳旨,立豫王為帝(史稱廟號唐睿宗)。
這一次廢立,武后也不是沒有收穫,藉此機會索性公開臨朝稱制。讓嗣皇帝居住別殿,所有國政不得參聞,連上不上朝都無所謂。從此開始,武后行為與皇帝並無區別。只是以太后的身份而已。
裴炎多少有些鬱悶,好不容易將豫王推上了皇位,結果李旦連李哲都不如,是個徹底的傀儡,不僅居住別殿而且不得參與政事。而新皇李旦更鬱悶,他年滿二十二歲了,已過了可以親政的年紀,手中卻無絲毫權柄。
私下裡李旦找過裴炎多次。央求他聯絡朝中重臣,一起向太后進言,請太后還政於皇上,哪怕不是徹底交權,為將來著想,讓皇上及早參與朝政也是應該地啊!
裴炎當然要找梅孝朗商量,希望梅孝朗與他一起號召群臣,向太后進言。不料梅孝朗卻勸道:“此為帝王家事。我不欲多言。勸裴公也不必多言。我等在朝中為相,盡一己之力佐政。圖天下百姓安治,不謀帝業之私。”
梅孝朗不配合,這聯名進言之事就沒成功,裴炎對女婿梅孝朗頗有不滿,私下裡罵他是白眼狼。想當初裴炎把女兒嫁給梅孝朗,並且在朝中多有扶持,梅孝朗才能有今日地位。如今官做大了,與裴炎平起平坐,梅孝朗竟然不把他放在眼裡了!這樣一來,翁婿之間公然離心,朝中諸臣多有耳聞。
廢帝之事牽連甚廣,太后開始在朝中重用武家親信,李家舊臣多受排擠。英國公李敬業素與李哲交厚,被貶為柳州司馬,遠遠充發嶺南。李敬業,大唐開國名將李勣之孫,世襲英國公。其祖李勣本姓徐,就是評書《隋唐演義》中大名鼎鼎的徐懋功,被皇家賜姓為李以示恩寵。
朝中被貶斥南下的文武官員有一大批,以李敬業的爵位最高,這行人在南下途中於揚州做客,聽說英國公也路過揚州,紛紛跑來拜見,聚在一起長吁短嘆,私下裡無不痛罵武氏。就在這時,有一“世外高人”帶著一名女子來訪,與李敬業等人長談一夜。
第二天,李敬業沒有繼續南下,而是留在揚州,與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魏思溫等人開始密謀一件“大事”。
那位世外高人是誰呀?就是梅振衣地“老朋友”左遊仙。他找李敬業什麼事?還能有什麼事,造反唄!這位左至尊人間奔波這麼多年,玩的花樣就沒變過。至於他帶來的那位女子,竟是廢太子李賢之女玉真公主。這位公主與當初的梅振衣一樣,也是被左遊仙挾持而來地,交給了李敬業。
武后的次子李賢三年多以前被廢太子位,貶至巴州,傷感之餘曾寫了一首詩:“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可為,四摘抱蔓歸。”明眼人一看就是在影射武后與她四個兒子之間的關係。
武后聞訊知李賢有怨望之心,命將軍丘神績前往巴州問罪,李賢因此自殺。後來武后也有悔意,追封李賢雍王舊爵,封李賢之女為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住在巴州,不想卻被左遊仙挾持到了揚州,作為李敬業造反起兵的一枚棋子。
李敬業等人在揚州密謀造反,朝廷尚未察覺,但是沒過幾天,蕪州梅家地菁蕪山莊中,卻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