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字畫圈裡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少‘故事’是誘人掉入陷阱的迷魂藥。
而且這些故事形式往往緊跟形勢,常常翻新。
我以前認識一個有著多年經驗的藏家就是因為聽信了‘新編故事’而‘大意失荊州’,買進了贗品。
設套者是那樣對他說的:某貪官透過他從境外一已故藏家家屬手中以較低的價格購得一些文物。
他已經代對方付了錢,不料對方卻被‘雙規’,害得他現在資金週轉不過來,急需將這批東西出手。
這些東西上都有入關的火漆印。
當該藏家表露出購買意向時,對方又故意營造多方搶購的假象,終於使其中招。
一位資深畫廊人士說,宣稱藏品來自高官,是這些年較為流行的‘故事’。
曾有一個專售書畫古董贗品而發大財的騙子,雲遮霧罩地說他的東西都是某離休高官的,他們是世交,對方不方便親自出售藏品,所以透過他私下處理。
這種招式簡直屢試不爽。”
“這個我倒是聽說過,以為只是段子,沒想到竟然是真的。”
劉金寶瞪大眼睛道。
他相信張天元不是胡亂說的,畢竟他師父這個級別的人,能認識一些高官,那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實除了說是高官的私藏之外,還有一種就是編造贗品良好履歷!
收藏家對藏品講求個‘傳承有續’,所以這些年一些製假販假者便動腦筋為自己的贗品製造良好履歷。
有的將贗品偽作刊登在‘專業’雜誌和報刊上,或者在電視收藏節目中亮相。
手筆更大的,則為贗品出精緻的畫冊,請名家鑑定和作序,開學術研討會,辦畫展等。
善於編故事的不僅有製假販假者,個別‘藏家’也是個中高手。
曾有一些媒體報道某收藏家收藏了某件寶貝,外國人出100萬美元,他也不願出售。
而知情的內行人士說,其實根本沒那麼回事兒,只不過是他想蒙國人而已。
贗品偽作紛紛在媒體上出籠,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媒體從業人員缺乏對藝術品的鑑別能力;二是有個別媒體眼中只認錢,不惜出賣自己的公信力。
現如今,拍賣成為藝術品市場中的熱點,於是拍賣會也成了‘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