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鑑寶秘術筆趣閣> 第一二二九章 九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二二九章 九鼎 (2 / 2)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他之所以詢問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九鼎,就是想知道這九鼎是後世重鑄的,還是商周時期的那個九鼎,如果是那個的話,就太牛了,不過估計可能性不大,畢竟大禹九鼎現在只能算是傳說,實際上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們是存在的,甚至並不知道這九鼎的樣式如何。

以至於甚至有專家說九鼎其實並不是九個大鼎,而是一個鼎它的名字叫九州鼎而已。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不過這個東西是在陝州弄到的,而且是從唐代的墓穴之中得到,估計可能是唐代的九鼎吧。”莫邪想了想道。

聽到這話,張天元自然是有些失望的,畢竟唐代的九鼎,跟商周時期的那就沒有可比性了。

但是失望之後,卻又是知足了。

準確的說,這唐代的九鼎應該算是武周的九鼎,是武則天鑄造的。

武則天登基後的女皇要利用儒、佛、道的思想來鞏固地位。制禮作樂,向來是帝王的能事。武則天享明堂、置七寶、封神嶽、作大樂、鑄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相傳禹鑄九鼎,以象九州。武則天知九鼎難求,遂重新鑄之。

神功元年四月,鼎成,置於洛陽明堂當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

如《資治通鑑》引記:“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夏,四月,鑄九鼎成,徙置通天宮。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餘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太后欲以黃金千兩塗之,姚濤曰:‘九鼎神器,貴於天質自然。且臣觀其五采煥炳相雜,不待金色以為炫耀。’太后從之。自玄武門曳入,令宰相、諸王帥南北牙宿衛兵十餘萬人並仗內大牛、白象共曳之。”

如果史料記載準確的話,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斤,那平均下來豈不是每個都有六萬多斤了?

要知道,目前國內已知的最大的鼎就是司母戊大方鼎,也不過才是區區八百多公斤而已啊。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關鍵這司母戊大方鼎還是合金,並非單純的青銅鑄造。

人們又對銅、錫、鉛三元素用化學分析的沉澱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銅佔84.77%,錫佔11.64%,鉛佔2.79%,這一分析與《周禮.考工記》上說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記載基本是相符的。

如此的話,估計武則天的九鼎也應該是合金的,一個的重量絕對不會少於七萬斤。

這有點不太可能,畢竟利用現代技術鑄造出來的世紀寶鼎也才區區一點五噸重,也就是說一千五百公斤左右而已,這相差也太遠了一些。

所以張天元估摸著這史料記載可能有出入,又或者雖然是用了五十六萬斤青銅不假,但其實大多數都被浪費掉了,只有一部分真正用來鑄鼎了,這樣的話才合理。

想到這裡,他就問了一句:“莫邪,你說這鼎是武周時期重鑄的九鼎,我暫且相信吧,那麼你有沒有稱過那九鼎之中最大的一個由多重?”

“稱過,足足一千八百公斤!比那個司母戊大方鼎還要重得多,而且也大得多。比咱們國家送給聯合國的世紀寶鼎還要重。其餘的八個我也稱過了,都是一千二百公斤,每一個都比司母戊大方鼎要重。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想說,這些東西,絕對是稀世珍品,但交易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我想讓你先給個價,然後咱們再談交易的事情,畢竟風險太大,我可不敢冒險。”

一千八百公斤重的大鼎?

這也太假了吧,如果是真的話,這一次只怕是要真正震驚整個考古界了,估計張天元的博物館只怕是得不到了,政府肯定是會努力促成放入帝都故宮博物院的。

真是不甘心啊。

不過仔細想想吧,得不到這九鼎,那政府根據協議,就應該多給他一些別的青銅器,所以他應該最後也不會吃虧,只是這個事兒吧,總覺得有些鬱悶。(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