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山石青翠,嶙峋有致。
又有藤條纏繞在枝杈間,與蒼枝相伴而生,別有意境。
畫面空白處點綴蝴蝶、蜜蜂於空中飛舞,更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
此瓶底部中心有一紅彩印章款,篆書“洪憲年制”四字。
據《禮記·王制》中記載:“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五等。”
後來“侯”一直成為我國曆代沿用的爵位之一。
而“猴”與“侯”皆音,“蜂”與“封”皆音,所以中國傳統民俗繪畫中,就常畫蜂和猴的圖案,以寄託加官進爵,獲得“封侯”的願望。
有的甚至會繪猴子騎馬,旁邊再畫些蜂,寓意“馬上封侯”。
再來看篆書“洪憲年制”底款,洪憲是袁世凱的年號,關於“洪憲瓷”眾說紛紜。
1912年辛亥革新勝利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5年12月,袁世凱恢復帝制,宣佈第二年改元“洪憲”。
就在這個宣佈發出的同時,各地發起了討袁護國運動。
次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6月6日病逝。
也就是說“洪憲”這個年號使用了不過八十多天,而現在存世的“洪憲年制”底款瓷器還是比較多的,陶瓷學界認為其中的仿品不少。
民國人趙汝珍在1942年出版的《古玩指南》中就曾評價說:“洪憲瓷:清社既屋,民國成立,繼之而起者則有袁項城之洪憲瓷。
先是項城醞釀稱帝,照專制時代之慣例,登極時必造瓷以資紀念。
遂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之郭葆昌氏,為九江關監督兼理陶務,監督、經營燒造事宜。
當時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顏料則取諸禁內。
所制各器,悉仿‘古月軒’,而底款則一律為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
以胎質太薄,燒煉時損失甚巨,是以精品不多。
燒成後,分賞簡任官吏各一件。
比帝制失敗,窯亦瓦解,此即世所傳之洪憲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