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秘術新筆趣閣> 第二二八四章 玉之傳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二八四章 玉之傳承 (2 / 2)

那人口中的“吳”也就是蘇郡。

蘇郡玉雕是古老的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中國玉雕發源地之一。

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到明朝中晚期,更是出現了一批玉琢大師,比如陸子岡、劉諗、賀四、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制小件的能手。

明代蘇郡玉雕藝人陸子岡最有名,發展了“刀刻法以及“連環會“製作工藝,創造了各種陰陽浮雕於一體的玉雕工藝製品,得到朝廷的賞識,至今仿者不斷,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

清代玉雕工藝已達到高峰,宮廷設有玉器造辦處,督辦玉料,宮廷中御用玉器極多。東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最富魅力的一種,值得我們珍愛。

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桐蔭仕女圖也是蘇郡工匠的作品。其底部陰刻乾隆帝御題文:“和闐貢玉,規其中作椀,吳工就餘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又完璞玉。御識。”

蘇郡工匠善雕琢中小件,以“小、巧、靈、精”出彩。“巧”是構思奇巧,特別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絕;“靈”是靈氣,作者有靈氣,作品有靈魂;“精”是一刀一琢皆精緻細到。

由於近現代以來玉雕工具的不斷改進,更為玉雕的精工細作創造了有史以來無可比擬的條件,因此無論圓雕、平雕,都優美別緻,圖案線條剛柔結合,婉轉流暢。

特別是蘇郡的薄胎器皿件,充分運用圓雕、浮雕、鏤空雕、陰陽細刻、取鏈活環、打鑽掏膛技術、制口琢磨技術等不同的雕刻工藝,使其更加華美而精巧,成為“蘇作”細作工藝的扛鼎之作。

可惜的是,到了清宣統時期,蘇郡玉器銷路曰益減少,漸趨沒落。

聽到張天元的話之後,那人急忙閉上了嘴,雖然他也不缺錢,可問題是這種寶貝一般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萬一真弄壞了,那可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只見張天元手中刻刀上下翻飛,那速度之快,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今日算是見識到張老師的刻工了,這雖然不是雕刻,可是從他執刀的手法就可以看出,實在是太厲害了。”

幾個人壓低了聲音討論了起來,聲音太大主要是怕影響到了張天元。

“是啊,這幾年張老師在玉器領域沒什麼建樹,很多人就開始小瞧他了,可是他們似乎忘了,大師就是大師,就算是沒有什麼作品,可能力還是有的。”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啊。”

“就是,那個楊瑞不過是個玉器行的老闆,雖然在玉器鑑定上也有一些建樹,可是跟張老師沒法比的,單純是玉雕這一項,張老師就絕對讓他無地自容了,真不知道他哪裡來的勇氣,居然敢挑戰張老師。”

&nbsp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