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類是水衝料樹化玉,由於長期處於地面,基本都是沒一點種水的,形狀也不好。全國唯一的樹化玉批發市場——西南省瑞麗市玉城樹化玉市場上就也見不到這種料了。
我手中這個就是屬於第一類的水料樹化玉了。”
聶震不禁嘖嘖說道:“你們這些搞古玩的也是夠辛苦的,是不是什麼都得知道啊,學這麼多東西,腦子不會爆炸嗎?”
“爆炸?我現在還嫌自己學的東西太少了呢,很多東西都不知道,那才是真得可惜。”張天元真得是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也是幸虧他現在因為有了地氣相助的緣故,可以做到過目不忘,不然的話,短短几個月時間裡補充那麼多知識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啊。
“聽你這話,你很欣賞樹化玉了?不然七八萬的東西,你是不會輕易買的吧?”聶震又問道。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樹化玉不同於其他的一些寶石,它首先是一塊化石,是遠古樹木石化的的殘體。從樹化玉向我們提供的年輪、枝杈、紋理、蟲洞、樹殼以及各種樹化玉分佈地區的地質構造和地層的狀況,可以獲得大量當地遠古時期氣象資料和植物群落組合、地域間變化關係、經緯度變化關係、地史變化、地殼運動等一些規律。它是一本極其珍貴的遠古地理、氣候、歷史書籍,向我們提供了很多極為重要的遠古資訊。這些東西可是很寶貴的科研資料啊。
當然了,科研對我來說是門不當戶不對,我也就是感慨,卻也不會去買的,關鍵還是這東西很美!樹化玉是大自然奉獻給人類的遠古瑰寶。它是一幅幅不朽的畫,是一首首無聲的詩,也是一本本浩瀚的書。
我們欣賞樹化玉,首先,欣賞它那天生具有的沉重、厚實、千奇百怪、變化莫測的形狀和所儲存完好的樹皮、彎杈、蛀洞,還有些附在表面的、一頭鑽進樹內的小蟲及其他寄生物,它能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給予藝術家豐富的創作素材和創作靈感。
一塊樹化玉便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比如:墨藍樹化玉的特殊形成原因:由於遠古的樹木已然倒下,卻沒有腐爛,藍藻順著樹木的裂縫逐漸滲入生長而形成,之後天崩地裂化作玉石。於是可以看見美麗的條紋狀紋理在玉石上瀰漫,深處墨淺處藍,極其稀有。
這幅圖畫不僅美麗,而且立體。它向我們展示的不僅是一個平面,而是具有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空間,如鏤空的蛀洞、爛穿的樹心,甚至還有樹心的結晶和附生物。從這方面看,與其說它是圖畫,不如說它是天然雕塑,但雕塑卻沒有它的靚麗、細膩、逼真。
石頭是泥土之精、大地之魂、地球之脊,玉石更是石頭中的極品,它與大地同存,與日月同輝。它以其古老的生命穿越時光來與現代文明交流,溝通傳情。它是我們所處的地球從無到有、由微至盛的見證。它還會繼續默默地關注現代社會和地球,不停地訴說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將要發生的故事。
而且在經過洗磨拋光後,樹化玉就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玉石質地,觀之晶瑩欲滴,光亮如冰,撫之溫潤膩手,恬爽舒適。從中顯示出的年輪、紋理以及繽紛斑斕,變化萬千的色彩和它流露出來的那股天然神韻,無不讓人愛不釋手,如痴如醉。
樹化玉必將成為新一代案頭擺設、家庭的裝飾、庭院佈置的顯貴。即使最後我的判斷錯誤了,那我也不會後悔的,這東西有它自己的美,懂得欣賞的人,能夠永遠理解它的美,不懂得話,就當我沒提過吧。
樹化玉的欣賞價值還體現在它閱之不盡的內涵和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浩瀚的傳統文化。
樹化玉質地上看屬玉,玉石文化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占卜算卦到求醫問藥,從婚配喪葬到日常的吃穿住行以及人們之間交往的禮品信物,幾乎都能看到玉器的影子。
孔子首先仔細瞭解和總結了玉石的特徵,人性化地賦予玉石的品性有“十一德”,並把它作為當時君子的楷模,認為君子應“比德於玉”。後人將“十一德”濃縮為“九德”、“五德”,把對玉的審美和當時做君子的標準有機地結合起來。玉石與人性、物質與文明的融會貫通,水乳交融,使玉石文化更是底氣十足,在各種文化中獨豎一幟,影響悠遠。
樹化玉又屬矽化木,由於它的奇妙、奇特、奇美和天然成趣的特徵,從型上說又可歸類於奇石或觀賞石。而奇石文化在我國也是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山海經》便對奇石有明確清晰的記載,當時人們就開始收藏和欣賞各種奇石,並把它列為貢品。一直以來,人們都將矽化木用作皇家宮苑、園林建築、廳堂雅室的裝飾,在案頭書桌中也廣為應用。
歷代的玩石者在玩石過程中還對奇石進行分類歸納,並總結出了諸如“形質色紋韻”、“皺瘦漏透”、“奇秀險幽”的欣賞標準,提出“人道石道以石悟道,人性石性以石養性”的賞石境界。我們在欣賞奇石時,不僅在視覺上得到了極大的愉悅,也欣賞到一種文化,使精神和情操都得到一種昇華。
樹化玉歸根到底還是樹化玉,人們在瞭解和研究樹化玉的滄桑經歷、玉質樹形的特徵中會得到很多啟示。
這東西本該成為極品收藏,卻淪落成了下里巴人的玩物,多少有些可惜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