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原不產葡萄,漢代時透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傳入。
到唐代,葡萄已成為常見的食物品種,不少唐詩之中都有提及,如王翰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李白也曾感嘆“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
與之相對應的是,葡萄紋在紡織、雕刻、鑄造品的裝飾之中也屢見不鮮。
海獸葡萄鏡中的“海獸”,是一種在現實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後創造出來的形象,其形態多樣,有的似獅子、有的似狐狸、有的似馬,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的認知。
而對此類葡萄鏡提出不同的稱謂,例如宋代《博古圖錄》中稱為“海馬葡萄鏡”,清代《西清古鑑》中稱為“海獸葡萄鏡”,此外還有瑞獸葡萄鏡、狻猊葡萄鏡、鸞獸葡萄鏡等稱謂。
就當前而言,以“海獸葡萄鏡”最為常用。
“張,這海獸是什麼怪物啊?是不是海里頭的怪物?跟尼斯湖水怪一樣?”
張天元在鑑定銅鏡的時候,戴安娜就坐在旁邊,一時忍不住問了一句。
張天元笑道:“這正是我需要說明的地方,我們認為不應將‘海獸’理解為‘海中之獸’。
在我們中國古人的地域觀念中,往往將本國稱為‘海內’,而將世界其他地區統稱為‘海外’,因此從域外引進的事物被冠以‘海’字。
例如海棠、海石榴、海棗等,因而古人在使用‘海獸’這一稱謂時,強調的應該是‘海外引進’。
關於‘海獸’的原型有較大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
有學者認為海獸葡萄鏡中‘海獸’的原型很可能是‘獅子’。
獅子原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據傳東漢章和元年,由月氏作為禮物進貢給漢章帝劉炟。
隨著獅子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逐漸為社會各界所喜愛,並被奉為辟邪神獸。
但由於獅子的數量極少,絕大多數工匠並沒有真正見過,因而只能透過有限的認識加上自己的想象進行創造,這是海獸葡萄鏡上‘海獸’形象千姿百態的原因所在。
也有學者認為‘海獸’並不特指獅子,還包括其他各種形態的瑞獸,而瑞獸是我國的傳統紋飾之一,現今已發現不少六朝和隋唐時期的瑞獸銅鏡。”
“我明白了,海獸就是虛構出來的動物吧,以現實中的某種動物為原型進行的創造。”
戴安娜雖然不是古董專家,不過這點事兒還是能理解的。
其實在張天元看來,不光海獸存在疑問。
關於海獸與葡萄組合紋飾的來源也有較大爭議,同樣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是由我國自創,因為早在漢代,我國的紡織品上就出現了葡萄紋與瑞獸紋的組合紋飾。
據考古發現,1959年在和疆民豐出土了東漢時期的“人獸葡萄紋彩罽”,以及“走獸葡萄紋綺”,可知瑞獸紋樣與葡萄紋樣結合的時間應該早於唐代,只是兩者的組合在唐代才出現在銅鏡上;
另一種則認為是由域外傳入,具體來說則是源自古代波斯、羅馬或者希臘,因為這些國家的建築裝飾和器物上多見禽獸葡萄紋。
就目前研究而言,還無法斷定哪一種觀點更接近事實,因為無論是我國漢代的人獸葡萄紋、走獸葡萄紋,還是波斯、羅馬、希臘的禽獸葡萄紋,都與唐代海獸葡萄鏡上的紋飾風格有著顯著的差異。
海獸葡萄鏡不僅存在於我國南北方的廣闊區域,而且在今天的日本、朝鮮、伊朗、蒙古、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現,表明這一裝飾風格的銅鏡不僅在我國流行,同時也受到世界其他地區人們的喜愛。
福利色色漫畫,你懂的!(記得自備紙巾長按複製&nanhua 搜尋>搜狗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