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亦云:相傳南朝梁武帝郗後生性好妒,死後化為蟒蛇,該地亦名蟒蛇倉……可見這一帶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是比較深厚。
又據《晉書》、《世說新語》等述曰:
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後來遷居金陵。
少年失教的周處曾經橫行鄉里,無惡不作,頗令鄰舍不安。
鄉人將其與“南山白額猛獸(虎、長橋下蛟(龍”,並稱為“三害”。
他得知後十分羞愧,開始幡然悔悟,決意棄惡從良,遂“入山求虎射殺之”,將兇猛的老虎頭砍下來懸掛於鄰里;
又投身水中三天三夜搏殺蛟龍,一舉為民除害,令人刮目相看。
周處從此篤志讀書,苦練武藝,曾任東吳東觀左丞,西晉新平太守、御史中丞、建威將軍等,最終成為一代文臣武將。
周處後來戰死疆場,諡號為“孝侯”。
昔人以“不死東吳死西晉,城南可惜孝侯臺”詩云,深表內心惋惜。
千百年來,周處浪子回頭、終成大器的故事,成了歷史上改邪勵志的經典範例。
周處臺亦因此人氣顯露,後人尋蹤觀瞻、絡繹不絕,並尊稱此處為“周處讀書檯”。
想到這些,張天元不由欣賞起了張大千的《金陵周處臺》畫作:
但見周處臺基處於懸壁高墩之上,一位古裝文士獨坐檯邊昂首天穹,觀今撫昔,神思遐想,宣抒情懷。
臺畔秀木茂盛,鳥語花香,樓閣民舍散落,環境幽雅之極。
雄偉壯觀的藍鯨明代城牆巍然屹立,清澈幽碧而充滿神韻的秦淮河水,正在靜靜地日夜流淌。
遠方煙霧瀰漫、虛無縹緲……
畫家在該圖右上側以行草款識思古言志:“側身懷古,豪傑都為土。細想截蛟兼刺虎,此等雄風不腐。
忠臣孝子垂名,元(原來正是書生,舊聽蛇盤崗阜,今聞犬吠寒城。
金陵周處臺,倚《清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