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這件東西的珍貴,想必已經不用我多說了吧?
歷史悠久,而且造型精美,它的底價為一百萬美金,每次加價,不得低於一萬美金!”
“我的天啊,這不就是一個茶杯而已嗎,底價就一百萬美金,瘋了吧。”
臺下已經有人驚呼了起來。
“這位怕是不懂了吧,想要了解這建盞的真正價值,就應該瞭解一下宋代的飲茶習慣。
宋代喝茶,和我們今天喝茶,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完全不同。
我們今天喝的茶,無論是紅茶、綠茶還是烏龍茶,都屬於‘散茶’,即用炒制的茶葉泡水,得到茶湯。
而唐宋時期的主流飲茶方式,喝的是‘團茶’。
按照茶聖陸羽的《茶經》,團茶的製作,將採摘好的茶葉,先放入甑釜中蒸。
蒸的過程中使新鮮茶葉的汁水逼出,使其易於儲存。
再將蒸好的茶葉用杵臼搗碎,然後將茶碎片按規程拍製成團餅的形狀,最後將造好的茶餅串起來焙乾、封存。
這是團茶的完整製法。
到宋代,更是用石磨取代了杵臼,將茶葉碾成茶末,所以也稱為‘末茶’。
飲用的時候,宋代主流的飲茶方法稱為‘點茶法’,是我國飲茶史上對茶藝的要求最為高階複雜、茶具的配備也最為精緻的飲茶方式。
由於唐宋飲用末茶的飲用方法,其茶湯的淺色為乳白色或黃白色。
相應的,茶盞使用黑色釉,形成最明顯的色彩反差,無論是觀湯色,還是鬥水痕,黑色的器身都是最好的背景。
且建窯盞採用‘V’字造型,其造型腹壁較深,口沿寬大最適宜觀色,器型飽滿,手感厚重而且紮實。
從整體造型效果上看,‘V’字形茶盞盞面口徑與底足比例相差較大,但十分協調,蓋面口徑大可以為觀賞到更多的湯花提供便利。
可以說,從釉色到器型,建窯盞就是為宋代茶道而生的。
也可以想象到當年最好的建窯盞在文人墨客,天子貴臣中會有多麼高的地位。
加上燒製中呈現出的罕見的油滴斑、兔毫斑、曜變等釉色花紋,更是成為一時瓷器中的極品。
宋朝滅亡後,文人士大夫崇尚高雅韻致的文化受到嚴重打擊,末茶點飲在元代急劇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