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宣紙的妙味,首先在蛻蛹成蝶的過程。
顯然是沾了黃山、九華山的秀氣,得了太平湖、桃花潭的靈氣,涇縣宣紙一出生就美妙可人,不同凡響。
雖然誕生在遙遠唐代,成長於偏僻涇縣,經歷了千年歲月,但對於獨佔天時地利、絕活秘籍的宣紙來說,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宣紙所以成為宣紙,關鍵在原料。
地理地質、緯度溼度的恰到好處,使涇縣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纖維柔韌綿密,質地純正,遠遠優於他地。
這恰恰是宣紙必需的、獨特的製漿材料。
而當地的兩股山泉——一股偏酸、一股偏鹼,為宣紙製漿時需要偏酸、撈紙時依賴弱鹼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處的保障。
移作他地,無此水源,換放他鄉,無此便當。
事情就這麼奇妙!
從原料開始,選、撿、蒸、煮、漚、浸、扯、曬,清除青檀樹皮、沙田稻草的無用雜質,存留纖維精華,透過在攤曬地至少一年的不停翻覆。
風吹日曬,雨淋雪凍,自然漂白,再經過蒸煮、碓搗、切碎、踩洗、過濾、打漿,然後再經過攪拌、加藥的調漿,經過工人用紙簾節奏適度的撈濾,悉心呵護的烤曬,剪裁果決的修邊,縝密細緻的封包,便成了稀世罕見的成品宣紙。
成品宣紙看似單調,其實精彩紛呈。
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為棉料、淨皮、特種淨皮;規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尺八屏、七尺金榜、八尺匹、丈二、丈六、二丈、三丈三;按紋路有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
對生宣進行特種技術再加工,便成了蠟宣、礬宣、色宣、色礬宣等多樣熟宣。
若書法、寫意宜用生宣,工筆作畫宜用熟宣。
蛻蛹成蝶的整個工藝非常耐讀耐看,妙趣橫生,盡顯一種古樸勞作,原始生產的畫面感,漫溢一種不同聲部搭配、節奏有板有眼的音樂感……
這情景很可能就開始於那久遠的過去。
那時坊東置坊,供奉蔡倫;開坑立槽,祭祀孔丹。
匠人制紙,宛若祭拜神明,誠惶誠恐;猶如敬立圖騰,飽含虔誠。
每一工序都認真執著,盡心竭力。
據說,目前故宮收藏的紙質古籍真善儲存最完好的,大多以宣紙為載體。
《舊唐書》載,天寶年時,宣紙已列為貢品,深得帝王喜愛。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有論及:‘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宋人王令有詩讚曰:‘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
江東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妙味的宣紙,成就無數書畫泰斗,卻默然如石;承載古今佳作瑰寶,卻不驕不躁;託舉中國書畫躋身世界,卻大寵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