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裡是賣東西,根本就是搶錢。
張天元本來想著收拾了這些傢伙一走了之,不過卻臨時改變了主意,打算先看看,說不定這裡頭還真有什麼好東西呢。
轉悠了一圈,他的目光鎖定了一份聖旨。
這聖旨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不過它如果有特殊的意義或者歷史價值,那就不一樣了。
他翻開聖旨一看,頓時笑了。
雖然這聖旨的確是贗品,但這東西的價值,卻並不低,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
該聖旨為五彩雙龍絹滿漢合璧,用漢、滿兩種文字豎書,共260字,長2.5米,寬0.3米,用青黃黑白赤五種絲綢織成,俗稱五色詔書或雲錦誥命,中有兩方米紅璽印,儲存基本完整。
每當看到清宮劇裡皇宮太監展開一卷黃綾,朗聲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起句來宣讀聖旨的時候,總是看到一塊長方形黃顏色的布,上面寫著一些黑字。
其實,真正的聖旨不是淡黃色的,而是五顏六色的,顏色越多,級別越高,最高的有黃、紅、藍等五六個顏色,是一截一截的絲綢縫起來的。
清制規定,頒給親王、世子、親王福晉、公主的為金冊,頒給郡王、郡王福晉的為鍍金銀冊,貝子及貝勒、貝子夫人、外藩蒙古親王、郡王貝勒的為龍邊紙冊。
頒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給五品以下的官員,則顏色是純白色的。
這些聖旨所採用的布料,是“江城織造”專供皇宮頒發聖旨而織就的提花錦緞。
頒發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多彩聖旨,含有金黃、大紅、咖啡、赭石、橘黃等色,錦緞底紋有仙鶴、獅子、捲雲等圖案,絢麗多姿,雍容華貴。
詔書均為33厘米寬,最長的為500厘米,最短的約有300厘米。
聖旨兩端都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
有些聖旨還有另一個防偽絕招,聖旨的絹布上印滿了祥雲圖案,就像今天的防偽水印一樣,而且所有的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
清代聖旨均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合於中幅書寫日期,並鈐蓋“制誥之寶”。
聖旨內容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後,再按品級填發。
書寫則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