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瓷行,早有“寶光”與“賊光”之說,所謂“寶光”,乃瓷器所發含蓄之光,內斂之光,由內而外之光,不刺眼之光;
所謂“賊光”,乃瓷器所發浮躁之光,張揚之光,浮於釉面之光,刺眼之光。
僅說道者說到這,容易!
但問道者聽到此,不容易!
因為不甚明白。
“寶光”“賊光”就兩個詞,雖然內涵釋義了,但外延卻各有各的說法和理解。於是,其實大家都還糊塗在這裡。
張天元以前也不甚明白!
於是,求教於前輩,得來的還是那些話;
於是,求教於瓷,拿了個到代的古瓷與買來的新瓷放在一起,既概觀之,又細觀之,再微觀之,再再“思”觀之。
結果也還是不得要領。
不過也有所得,蓋記於下:
首先,“寶光”“賊光”之說就只是一種感覺,一種主觀的感受,來源於物件的瓷。
瓷在對面,光在四周,照於瓷面,反射各方,您的眼睛在一定的角度就收到一束光,有了映象,感測到神經記憶庫,對比,您就會有一種感受,或覺得含蓄、內斂、內在、不刺眼,或覺得浮躁、張揚、外在、刺眼。
接著,您就下結論了:“開門”!“大新活”!
其實沒這麼簡單。
很明顯,從看到瓷器到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都可能出錯,只要一個地方有誤,結論就可能偏差。
其次,作為物件的瓷的反光,其實都只是來源於物件瓷的表面,老瓷釉面經歷過歲月,外觀、成分、結構等有所變化,對光有了“散射”,給不了您釉面沒有受到過任何歲月洗滌的那種瓷的反光。
因此,一個啟示是:很簡單了,看“賊光”與“寶光”,其實關鍵還在於細觀瓷器的釉面,要看釉沒有自然的痕跡。
老瓷器都應該有自然的痕跡,如何判斷痕跡是否自然?
那可又是一門龐雜的知識了。
不過對於這些有經驗的掌眼師傅來說,判斷賊光和寶光並不難,只要看一眼就明白了。
因為看得多了,已經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對付賊光,作假的也有自己的方法。”
又有一位掌眼師傅說道:“第一是直接把瓷器放在由高錳酸鉀、硝酸、松香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的酸液中浸泡,個把小時之後,這層色澤就變得暗淡無光了。”
“那不行,你要知道,酸咬過的瓷器會損傷釉面,使瓷器變得毫無光澤,這就過了。而這個天球瓶絲毫看不出釉面有損傷的痕跡,有光澤但不刺眼,不像是酸泡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