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最反對提文物價格了!一個銅馬首,就6000萬港元,開什麼玩笑?該回歸的要回歸,但迴歸的渠道不一定是買!我不贊成這個事情,是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要用買的呢?”
可話雖如此,張天元也明白這些人的憤怒,但問題是,有些東西,你不賣回來,那怎麼弄回來?
去搶?去偷?或者去要?那也要別人給你啊!
他是挺煩有些人藉著某些名義自己沒能力把文物帶回來,別人帶回來了還唧唧歪歪,好像自己多高風亮節似的,你有本事,你怎麼不去把東西帶回來?就嘴上功夫厲害!
既然何老如此大方,他就想著是不是也可以讓何老把他收藏的那些東西捐獻給自己的博物館啊,也不是無償捐獻,自己甚至可以用原價買下來的,畢竟很多東西已經是絕版了,這世上不存在第二個,如果能用錢買回來,那都是幸運的,都是好的。
“對了何兄,在香港和澳.門,還有沒有什麼收藏大家啊,不妨介紹幾個給我認識認識?”張天元一想到這個事兒,就不由得心裡頭火熱了起來,如果說那份調查報告足夠準確的話,那麼在香港,一定有不少老一輩的收藏家打算將手裡的東西出手呢,自己不管是買下來還是要過來,無論如何都要弄到手啊,現在自己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那麼大一個博物館,還有不少的錢,他是可以完成這個事情的。
“要說收藏的話,香港和澳.門有許多人都很在行的,但凡有些錢的老一輩富商,都會收藏些東西的,不過真要說起來的話,最有名的還是由紈絝公子變為收藏大師的張宗憲張老,他比起老太爺年紀要小,不過在收藏圈子裡的名氣卻更大,對了,五百年前,你們大概還是一家人呢。”何衝笑著說道。
“張宗憲?”張天元愣了一下,倒不是不知道這個人,而是因為他跟這個人還真是有點親戚關係的。
他們家原本就是上浦那邊的,他爺爺那一輩才搬到陝州的,說是跟家族裡頭鬧了矛盾。
張天元選擇在上浦開始自己的生意,除了那邊的確生意好做之外,當然還有尋根的意思,不過很可惜,根沒尋著,不過卻尋著了自己一生的事業,以及自己的朋友和妻子。
而張宗憲這個人,跟張天元的爺爺,應該算是同一輩人了,不過要比張天元的爺爺大上不少。
他很小的時候就聽爺爺講起過張宗憲,甚至還想過自己哪天能夠被這個有錢的親戚看上,然後帶到香港去玩呢。
不過那也就是小時候的想法而已,人年紀越大,就對這個事情越是不在乎了,這也就是上一次他即便去了香港,也沒有拜會張宗憲的原因。
雖說以他如今的財力和地位就算是去見見張宗憲也不丟人,可是他心裡頭不爽。
不過他也不得不佩服這個張宗憲,不僅很能活,而且也很有本事。
張宗憲的故事,聽來總有一股傳奇似的江湖豪氣。只不過他的豪氣不是年少輕狂,而是恃著“才”和“財”的底氣而迸生出來的。
這個1929年出生於舊上浦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年少時也可以像一般紈絝子弟一樣出沒十里洋場、敗光部分家產;而20歲時卻隻身闖蕩香港,想幹出一番事業。
初到香港,張宗憲並未繼承家業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直到1951年才正式開設自己的古董店,店名為“永元行”。
開始開設古玩店是很艱難的。上世紀40年代末,帝都的舊王孫、上浦的昔日收藏家紛紛避居香港,香港頓時成了中國文物流通的重鎮。慶幸的是,北方來了一個梁雪莊(三爺,梁三爺對他頗為賞識。於是,張宗憲就硬著頭皮向梁三爺借了十兩金子,當時十兩金子約合2700港元。
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在上浦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3000港元,上浦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舊工藝品。也就是這批貨,成就了年輕的張宗憲。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80%,收款1萬港元,還清了梁三爺的借款。這就是張宗憲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