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拿來的東西,是一件留青竹雕臂擱。
臂擱這東西,也是數得上的文房用品,也叫腕枕;書寫繪畫時墊在腕下,很舒服,更重要的功能是防止墨跡沾染衣袖。
臂擱的材質有很多種,竹木的最多,因為木性比較溫和;瓷器的也不少。
這件留青竹雕臂擱長二十多厘米,寬約五六厘米,保持著天然竹型的弧度。
留青竹雕,顧名思義,保留竹子表面的青皮,也就是竹筠,作為浮雕圖案;其他部分的竹筠則被刻掉,露出竹肌。
不過,這件留青竹雕臂擱一看就年份不淺,留青部分已呈紅黃,而竹肌則很紅了。
臂擱上的圖案是山水樓臺。
還有兩句刻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吳奪一看圖案和刻字,就已經能感覺到功力了。
佈局高遠,山水刻法取法宋元筆墨,樓臺寺院細膩精妙,刻字類似趙孟頫的書體。
落款:癸丑秋希黃制。
刻印:張宗略印。
“張希黃?”何雙友在竹木雜項上尤為擅長,除了沉香,就屬竹刻了,他一看款印,不由低聲驚呼。
吳奪倒是聽說過張希黃的名頭,因為張希黃是留青竹刻的鼻祖,不過吳奪一時沒有何雙友反應快、反應大。
張希黃,明末浙江嘉興人,本名張宗略,字希黃,後世多稱其字。
清代很多史料上稱張希黃是留青竹雕創始人,而且評價極高。
不過也有史料稱,張希黃不是創始人,只是將留青竹雕發揚光大的人。
但不管哪個說法,都不能否認張希黃是“留青聖手”。
張希黃的留青竹雕,不僅運刀如筆,有筆墨繪畫之感,而且帶著很濃厚的文人氣息。
竹子的青色皮層本不厚,但是張希黃卻能分出好幾個層次,以此來表現圖案的濃淡變化的“筆意”。
就好像這件臂擱,表現“煙雨”,靠的就是對竹皮層次感的精妙處理。
而且這一件留青竹雕臂擱,詩、書、畫、印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