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不靠譜 大概也是因為沒有具體的年代和人物 一切就像是哄小孩兒隨口編造的民間故事
安然還就這個傳說和吳澤榮一起查閱過相關的書籍 但由於津源本身就是個小地方 懸掛彩魚旗的傳說也只限於津源本地 半點沒有傳播到周邊的城市去 再加上他們所有查到的資料也比較有限 所以 在書本上沒有找到傳說演變的過程和具體的來源
這項針對彩魚旗研究 也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不過 安然和吳澤榮私下裡琢磨 這是不是與圖騰崇拜什麼的有一些關係 一步步演變到了後來就變成了彩魚旗
不管彩魚旗產生的根源到底為何 反正他們作為遊客也就是看一個熱鬧
安然在書看時 據說原本的魚旗都是布制的 百姓人家日子過得節省 過年的時候從三十掛到正月十五 掛足半個月再拿下來 仔仔細細的清洗了 摺疊好了收起來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還可以繼續用
這些魚旗在早些年的時候 各家各戶都可以自制 過去的人們都是手工生活 很多東西都靠y 衣服啊 被褥啊 誰家老太太小媳婦的針線笸籮裡都有點碎布頭 自制魚旗正好可以消化那些無處可用的碎布頭 同時也充分的發揮了民間藝術的創造xing 圖案誇張 se彩大膽 非常搶眼漂亮 可以說彩魚旗就是津源女人們所創作的藝術作品
當然 也有家裡閒錢的人家 不耐煩去拼布頭 直接去買現成的魚旗 更有心靈手巧的媳婦姑娘們利用閒時縫製許多花se亮眼的彩魚旗一起攢到年根底下賣 可以換些零用錢買花戴
而到了現代 尤其是近些年 動手自制手工活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人們再也懶得在這方面浪費時間和精力 自然也體會不到那種生活創作的樂趣 到時候直接到市面上買現成的即可
又由於大概出於環保或是製作方便方面 以及製作成本的考慮 現在市面上所賣的彩魚旗不再是碎布拼的 而是由彩紙印的 顏se自然很鮮亮 但不禁折損 好在價格便宜 過年的時候掛上半個月 到了正月十五摘下來時 其實經過風吹雪打的 也折騰得差不多了 沒多少再利用價值 大多數人家都是一丟了之 讓這些紙製的彩魚旗進入下一個迴圈利用
其實安然覺得這樣的製作看似環保 細想起來反倒不如做成布制的 可以反覆利用 不製造工業廢料 反而更加的環保
看似方便 其實後患無窮
不過 這些事她一個外地遊客想當然是說了不算的 也就是發發感慨 看看熱鬧
再有一個缺點就是 當人們不再動手製作和創作獨屬於自家的魚旗 而統一在市面購買之後 這些彩魚旗的圖案開始變得千篇一律 萬家一面起來 變得統一而制式 缺少了人們手工製作時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原生的生機和活潑
說是這麼說 不過 這東西也就是本地內行人看 對安然他們這些外地遊客來說 其實這一風俗本身就十分之新鮮
安然以前也就是在那些旅遊手冊裡見人提過那麼一兩筆 津源不是什麼旅遊勝地 針對於此地風景的介紹本就不多 提到這一風俗的更是寥寥無幾 親眼看到彩魚旗 她這也是第一次 若問她真正的感覺如何 總的來說 還是挺有意思的
本地民居基本可為分兩種 這是安然這個外行人為了方便記憶所做的不專業分類 一種是傳統的老式民居 一種是現代改良式的民居
老式民居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房齡在幾十甚至上百年以上的老房子 居住過幾代人 絕大多數都是平房
改良式新式民居則多為本地人近些年手裡有了活錢 在宅基地上翻蓋的二層三層小樓 生活富裕了 但老百姓還真沒哪個特意請什麼設計師對家裡住宅進行設計 只是想怎麼蓋就怎麼蓋 全是憑心情 覺著怎麼順眼怎麼來 雖然起了樓 但祖輩傳下來的老習慣和審美觀還是留存在骨子裡 所有這些新式改良民居無論是無部形式 還一些細節還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津源本地民居的一些鮮明的特點
本地居民的特點之一就是高院牆 大門樓 說是門樓 大概應該叫門斗 不論有錢沒錢 一水的鐵門 刷著紅漆或是黑漆 有些人家還很拉風的在門上裝飾著瑞獸所銜的門環 哪怕有些門扇因著年代帶過久遠 門上的漆都掉光了 鏽跡斑斑 瑞獸也半殘 但仍帶著一種古樸的韻味
門斗是那種老式的 帶起脊的 四角微翹 平常人家用灰瓦 有些來歷的人家 或是新式改良民居用彩se的琉璃瓦 就顯得更加的騷包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