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闔目許久,忽然睜開眼,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拍了拍手中的聖旨,感受黃絹上傳遞出來的力量,那股力量,名叫“權力”。
如果能順利完成任務,顧青便是安西都護府的第一人,手中掌握數萬精銳之師,那麼,算不算給自己的野心澆了水,施了肥呢?
如果想得更深遠一點,若自己完成了任務,掌握了安西軍的兵權,在安西軍中威望正隆的時候,李隆基若突然讓自己交卸兵權回長安,自己該如何推搪婉拒呢?自重,養賊,還是與鄰國啟戰?
那時的大唐天下,恐怕不似如今這般太平了吧?終歸會有一條最合適的路留給自己走的。
將如此重任委以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不得不說,李隆基晚年昏聵到了一定的程度,當然,其中顧青對他的救命之恩佔了很重要的分量。
而當初平定南詔國叛亂時的獻策,以及後來李隆基與顧青的君臣奏對,甚至還有顧青寫的《三國演義》等等,所有因素加在一起,令李隆基對顧青產生了不小的信任,他直覺地認為顧青能委以重任,順利穩定安西軍。
若李隆基會讀心術,讀到顧青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許……會哇的一聲哭出來吧,然後咬牙切齒將顧青剮成一片一片的。
…………
顧青被升任安西節度副使的訊息迅速傳遍了長安。
作為朝堂冉冉升起的新星,顧青本就頗受朝臣和權貴們注視,李隆基一道調職聖旨,令顧青瞬間成為長安城的風雲熱點人物。
議論聲四起,顧青陷入了無盡的嫉妒和非議之中。
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居然被調去安西任節度副使,手中還掌握一萬兵馬,這是大唐自立國以來從來不曾有過的,顧青算是開了先例。
各方非議總結起來其實就兩句話,第一句是“顧青何德何能”,第二句是“聖天子亂命”。
以往顧青被封中郎將也好,被封縣侯也好,其實始終沒有實際掌握太大的權力,朝臣們只當他是個倖進的寵臣,任由天子隨便封官許爵,反正天子高興就好。
可是這一次,顧青實實在在掌握了權力,而且掌握的還是大唐西面屏障的安西軍的一半兵權,這無疑觸動了許多人的蛋糕,安西軍中的中高層將領與長安朝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朝堂頓時議論紛紛,參劾諫止不斷。
無數朝臣上疏李隆基,請求天子收回成命,甚至連一向是老好人的左相陳希烈也上疏諫言曰“弱冠不可許國”。
有意思的是,對於顧青封節度副使的旨意,朝堂里居然也有人大表贊同。
首先贊同的是即將拜相的楊國忠,楊國忠在朝堂上大咧咧地表示擁護天子的聖裁,顧青少年英雄,戎馬西域疆場正是才盡其用,天子任人之能令人欽佩。
其次贊同的是一個連顧青都沒想到的人,東宮太子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