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介氣得恨恨跺腳,怒道:“這些難民不知好歹,若非公爺忙前忙後弄糧食,他們早就餓死在城外了,如今出了命案,明顯是個陰謀,他們卻不知感恩,反而要向公爺討公道,活該餓死他們!”
顧青淡淡地道:“事情沒查清楚以前,不必說得這麼難聽。那些叫囂的人是難民還是別有用心的人摻雜其中,現在還不好說。”
韓介低聲道:“公爺,咱們現在怎麼辦?”
“查案的事交給宋根生,他是府尹,此事是他的職責。”顧青說著嘴角一勾,冷笑道:“沉住氣,不要慌,近百個難民死了,這事兒還沒完,如果是陰謀,就不會到此為止,不出意外的話,這幾日朝堂上會有聲音的,看看誰先跳出來吧。”
難民被毒死近百人,此事很快傳遍了長安城。
案情很快發酵,難民營裡憤怒的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數萬難民不知被什麼人暗中煽動,紛紛要求朝廷給個交代,無緣無故毒死難民,此事不可善了。
眾多憤怒的聲音裡,風向漸漸變得不對勁。
所有的聲音最後都指向了顧青,因為顧青是負責籌集糧食的人,糧食被下了毒,顧青難辭其咎,在兇手沒查到以前,這口黑鍋只能由顧青背了。
與民間諸多聲音不同的是,朝堂上卻安靜得出奇。
君臣對此事彷彿一無所知,每日的朝會也根本沒人提及,好像近百難民的生死不值得拿到朝堂上說一樣。
風向越來越詭異,顧青仍舊巋然不動。
這明顯是一樁陰謀,而陰謀的最後,終究會有人跳出來的,如今這個陰謀顯然還沒到火候,不急,像化糞池的肥料一樣等它慢慢發酵。
接下來的幾日,顧青照樣吃吃睡睡,給難民營的糧食也每天撥付,與平常沒有任何不同。
難民營裡那些被煽動起來的難民對顧青的憤怒指責,顧青渾若未聞。
民眾是愚昧的,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他們大多數只知道盲從,所以從古至今,只要有人煽動,民眾就會掀起驚濤駭浪,傻乎乎地跟著譴責謾罵。
真理掌握在聲音大的人手裡,人多勢眾就是正義,不管當事人是否無辜,總之搞臭了再說。
可笑嗎?愚昧嗎?
一千多年後,教育程度普及,網路訊息發達,人人都有著健康且正確的普世價值觀,可是一旦被人煽動捏造,無數人仍舊頭腦一熱跟著一同譴責謾罵,無辜者倒在罵聲中欲哭無淚,事後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可無辜者仍然等不到一句道歉。
攤上事兒就是活該。
顧青顯然攤上事了。
解釋無用,派兵去堵那些人的嘴更沒用,顧青能做的就是每天照常過自己的日子,讓那些謾罵者白白浪費口水。
幾日後,朝堂終於有了聲音。
御史臺有一個名叫陳平的監察御史率先遞上了奏疏,參劾蜀國公安西節度使顧青草芥人命,毀敗皇威,察事不明,瀆職失德。
奏疏上詳細敘述了城外難民營近百難民中毒而亡一事,並將難民們憤怒的輿情也詳細記述下來,有意思的是,這位監察御史卻有意無意忽略了下毒的兇手,從言論上來看,似乎要把這樁大案完全歸咎於顧青的失職。
更有意思的是,李亨看到這道奏疏後勃然大怒,當著滿殿朝臣的面,將奏疏狠狠摔在地上,疾言厲色地指著陳平的鼻子,罵他捕風捉影,構陷功臣。
罵完之後,李亨又非常認真嚴肅地與朝臣們歷數顧青的功勞,從奉旨入關平叛,到函谷關之戰,潁水之戰,最後潼關之戰,以及收復關中和長安等等。
總之,顧青是忠臣,是功臣,不管誰對誰錯,功臣是不能碰的,相比顧青立下的功勞,死幾個難民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