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至極的陌刀營將士們感動得流淚,也紛紛向顧青行禮。
主帥待將士如子如弟,將士們才會心甘情願為主帥赴湯蹈火。
付出,捨命,從來不是單方面的。
回到安西大營,顧青下令全軍休整,連夜從洛陽城蒐集而來的各種肉被伙伕下鍋,煮熟後一盆盆端到將士們的營帳外。
與此同時,兩道報捷的奏疏一前一後朝長安疾馳而去,一道是收復洛陽城的捷報,另一道是函谷關大捷的捷報。顧青非常固執地仍然堅持分兩次報捷。
不僅如此,顧青又向李隆基單獨上了一道奏疏,奏疏裡的內容絲毫沒有誇耀功績之類的話,而是繼續向李隆基要封賞,要官職,要朝廷撫卹,隨著奏疏一同遞往長安的,還有一本厚厚的功勞簿,以及一本厚厚的戰亡將士名錄。
休整了兩日後,安西軍大營終於恢復了些許生氣,疲憊的將士們彷彿直到這時才體會到勝利的喜悅,經過最初懷緬戰死將士的低壓氣氛後,大營內漸漸恢復了往常的歡快。
安西軍兩戰兩捷的訊息,作為安西軍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恢復了良好的心情,他們領了賞錢,也知道朝廷還會有封賞,兩次大戰中的英勇者說不定還會被天子封官賜田。
捷報剛出發不久,安西軍大營卻迎來了一位客人。
客人不是天子派來的官員,而是東宮屬官,太子李亨的謀臣,官居翰林待詔,與顧青在重陽節太子宴會上曾有過一面之緣的李泌。
李泌比顧青大兩歲,也是年輕人,而且自小聰慧,精讀經史,幼時便有神童的美譽,與顧青雖說關係普通,至少也算是故舊之交。
當親衛向顧青通稟時,聽到李泌這個名字,顧青立馬明白了他的來意,反倒沒急著出迎,而是獨自坐在帥帳裡思索了許久。
對於太子屬官的來訪,顧青也在權衡利弊,究竟如何接待這位太子屬官,天下大亂之時,作為太子的李亨為何突然派屬官與邊將接觸,顧青若接待了李泌,李隆基若知道了會是怎樣的反應,畢竟顧青不想做第二個皇甫惟明。
說來是一件很犯忌的事,太子屬官與掌握兵權的邊將見面實在太冒風險了。顧青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決定低調接待李泌。
令親衛將李泌領進大營,顧青連帥帳都沒出,只是坐在帥帳內等他。
沒多久,李泌一身尋常百姓的服飾,頭上戴著一頂遮住面容的黑色斗笠出現在帥帳內,進來後李泌摘掉斗笠,含笑望著顧青。
顧青對李泌的低調錶示滿意,若這傢伙穿著官服大搖大擺出現在安西軍大營,顧青一定馬不停蹄立即向李隆基上疏,老老實實告訴李隆基,太子的屬官來見過我了,這個鍋我不背。
顧青屏退左右,帥帳內只剩他和李泌二人,李泌未語先笑,朝顧青行了個長揖禮,口中大笑道:“暌違數年,‘遍插茱萸’兄得無恙乎?”
顧青笑臉頓時一僵,被人挖出多年前的黑歷史,好想下令把這傢伙拖出去一刀剁了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