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不成,這些落魄漁民,是明朝後裔?
這個念頭在陳易心中存在一瞬,又迅速消散。
太扯了,明朝距今好幾百年,若真是那個時候遷移過來,恐怕也早就被當地土著同化,即便能保有曾經的禮儀文化,也不可能如此純粹。
這根數典忘祖沒有關係,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相互融合!
朱解世見陳易和何卿卿俱都目光灼灼,喟然一嘆,面上蒼老皺紋似是又深了幾分,他衝陳易與何卿卿做了個比古裝電視劇中標準上百倍的拱手禮,走到門外,對著朗朗碧空,深揖一拜,嘆息悠遠。
陳易被這番場景搞得摸不著頭腦,難不成這老傢伙,還真是大明朝老朱家人?
“陳先生,何小姐,老夫以及先祖隱居此地以數百年之久,原本一直風平浪靜,無人發覺,也樂得在此地隱姓埋名,過逍遙日子,可是,老夫不肖,愧對祖先,愧對族人,先前被那些貪婪蠢材窺破,如今又遇到陳先生與何小姐的火眼金睛,老夫也就不再多瞞……”
朱解世傴僂走來,脊背又似彎了幾分,用黯然的聲音,娓娓道來。
原來他家曾是大明皇子,朱元璋最小兒子朱允熙的後人。
陳易讀過這方面的歷史,明成祖朱棣被逼造反,攻取金陵,逼走建文帝,又將自己幾個兄弟削藩貶為庶人,下場極為悽慘。
而這朱允熙因為是最小的弟弟,明成祖稱帝的時候,他也才十一二歲,特意網開一面,貶為郡王,留在懿文太子也就是明成祖父親的陵墓處看陵,但是沒過幾年,這朱允熙就在一場大火中喪生。
可按照朱解世的說法,事情似乎並非如此。
當時朱允熙並沒有在大火中喪生,那場大火根本就是他自己放的,為的就是讓明成祖誤以為他已經身死,不用再過那種名為郡王實為階下囚,隨時都有可能被自己兄長一杯毒酒賜死的忐忑日子。
在曾經的親信幫助下,朱允熙出海逃生,想要尋找被明成祖“篡位”的建文帝,但不幸遇到風暴,船隻漂流至此,觸到礁石,船隻破損,只能上岸定居。
本來他們以為來到這裡,天高皇帝遠,海闊任鳥飛,終於可以自由自在的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沒有想到,明成祖並不相信朱允熙死在了大火之中。
於是他派出鄭和,率領船隊,遠渡重洋,名為宣揚大明盛威,實則是在尋找朱允熙和建文帝的訊息!
皇帝也是人,也有恐懼,在明成祖把軍隊吏治牢牢把握在手中之後,唯一能對他的皇權造成威脅的,就是被逼走的這個侄子和兄弟。
如果兩人聯合,將其罪狀列出,公佈世人,雖說不一定能奪回皇位,那對他的權威也是沉重打擊!
剛剛脫離牢籠的朱允熙便只能隱姓埋名,低調處事,哪怕有當地土著前來挑釁,索要錢財,也是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步步退讓。
因為他的低調與隱忍,他們這一支一直保留到了現在,所以,這也成了他們家的祖訓!
至於那些把他們趕製此處的印度裔群體,則是在他一次變賣祖宗留下的畫作時,知道他們身懷鉅富,便一直懷著不軌心思,想要強佔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