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董允帶著幾十名隨從前往漢中,按照龐統的吩咐,先去拜會楊松。
對於楊松,穿越者劉琮對他的感覺十分複雜。
楊松在三國演義中是漢中張魯的重要謀臣,張魯對其言聽計從,先是劉璋對楊松行賄,爭取到張魯出兵以拒劉備,隨後是劉備行賄於楊松賺了馬超,最後是曹丞相對楊松行賄,收復了漢中,而曹丞相在收復漢中之後對原張魯部下皆有封賞,唯獨斬了楊松。
但是針對楊松,劉琮比較贊同後世易中天先生的評價。劉琮身為軍事指揮官,熟讀三國志,其中卻沒有看到對楊松的記載,而易中天先生對楊松一段的描述,劉琮確實印象深刻。
楊松,字慕艾,華陰人,漢末大儒,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戰略家,偉大的市場經濟學家,隋朝開國君主楊堅曾祖,中國市場經濟的奠基人和領路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戰略家沒什麼問題,偉大的市場經濟學家就有點誇張。不過其曾孫是楊堅,說明此人連同他的整個家族在內都不簡單。
張魯割據漢中,上下垂30年。漢中富庶,糧草充足,這大體歸功於楊松。張魯是什莫人?道教的開山鼻祖,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大仙,他主張的東西對經濟建設是沒有好處的。那莫,是誰在漢中率先提出房地產招拍掛制度呢?又是誰率先實現三國時期的商品房開發呢?
這個人就是楊松,包括商品房建設、醫療市場化、教育市場化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得漢中成為川中第一富庶之地。有詩云:九天開出一漢中,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三國演義對楊松的描寫卻是很詳細,劉備入蜀時曾經派人賄賂他,讓他進讒言陷害前往援助劉璋的馬超,張魯聽信了他的讒言,使馬超進退無路,投降了劉備。這個事實是存在的,但觀點是偏頗的。馬超有勇無謀,從他與韓遂之爭已能瞧出端倪。
楊松謀略過人,早看出馬超非忠義之臣,恰好漢中當時實現吸引外資政策,為吸引劉備參股漢中房地產開發,楊松揹負千古罵名離間馬超,真可謂“千古獨一人,日月可同輝”。
建安二十年,當時曹操已經61歲了,還是親自率領大軍開到了陽平關。區區一個張魯,年歲已大的曹操為何率隊親征呢?即便是為了劉備,完全也可以等打下漢中再親征東川,其實曹操親征的目的就是為了楊松,賈詡等謀臣曾進言曰:得楊松者,得天下!誠不可欺也。賈詡是何人?鬼才也,所以劉琮才一有機會便幹掉賈詡。能得到賈詡認可的楊松自然不簡單。
歷史上,曹操征討漢中時,張魯膽小,本要投降。但弟張衛自持武勇,發兵陽平關與曹操對抗,兵敗被擒。其後曹操圍攻漢中,本來曹操戰力多於張魯數倍,區區一個龐德又何懼呢?完全可以照搬擒拿張遼或圍攻趙雲的法子生擒,但曹操最終選擇了賄賂楊松(演義說法)。
其實呢,曹操的使者對楊松說,你要犧牲龐德否則我們城破後一定殺掉張魯。楊松素來忠義,膽略過人,當機立斷棄龐德,保主公張魯。此又背上千古罵名,可魯迅不也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魯迅說的就是楊松了,真猛士也!
曹操離間龐德後,自以為得計,楊松已被天下人唾罵,還能不降嗎?此時楊松知道若勸張魯開城投降,曹操疑心大,必斬張魯(前有劉琮先例)。故此勸張魯出城死戰,關鍵時刻又關閉城門,假意納降。以此保張魯安全,諸位可想,曹操乃當世梟雄,對張魯這樣死戰守城的人如果殺掉,將會大失漢中民心。故此賴楊松計,張魯才撿得一條生命。
曹操進城後第一件事就是請松出馬定擔任魏國首席經濟學家,不想松正色曰:“忠臣不侍二主”。操不悅,拂袖而出。松推行市場經濟政策,被魏國權貴所忌,故獻諂言於操:楊松意欲謀反,投劉備去也。操大驚,深思,欲似此,不如殺之!故斬楊松與市。嗚呼,楊松將軍。
後人有詩讚雲:烈士豈甘從二主,楊君忠勇死猶生。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漢城。又有詩云:東川多名士,忠貞推楊君。凝眸知算理,仰面識天文。至死心如鐵,臨危氣似雲。笑對萬人惡,誰知君心明。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名臣都因為在傳統儒教思想束縛下和出於政治目的被歪曲了形象,劉琮相信易中天先生所論述楊松乃三國期間大才,經濟學家也好、改革開放也罷,但是一個貪*腐足以壞掉一身之名節,三國期間之貪官不同於今日,想那張魯也是一方豪傑,必是出色人物,他身邊的謀臣也必須選擇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