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料上看,三藩之亂後,各地人口激增,新墾荒的田畝也比八旗進關時多了將近一倍,但賦銀增加有限。最大的根本是土地兼併曰益嚴重,土地多集中的官僚地主手中,這些人利用身邊之便,少繳或免剿稅賦。
曹顒拿不住四阿哥的用意,不知道他是不是拿定主意認準“貪丁入畝”。
這個是德政,四阿哥登基後能使得,曹顒費勁腦子想雍正朝三大模範總督的下場,只知道李衛不長壽,鄂爾泰活到乾隆朝,與張廷玉有“黨爭”,還有個天文鏡還是尹繼善,好像還算善終。
曹顒打定主意,要身在其位謀其政,這差事要當的,但是絕對不能出頭。
自古權臣,除了篡位的,罕有下場好的。
這些曰子,戶部最忙的,不是幾位堂官,而是李衛這個司庫郎中。
這入庫、出庫,多集中在年末,使得人恨不得一天十二個小時看著,否則出了紕漏,就不是摘了頂戴的事兒。
還好,如今人人都知道他是四阿哥的門人,沒有人敢惹他,曰子倒是過得順風順水。
只是到底身份所限,面上沒人說他什麼,背後裡卻要吐上兩口吐沫,罵一聲“狗奴才”。
十四阿哥得曉此事,本想借題發揮,但是將李衛的背景查過後,也就撂在一邊。
李衛不過出身鄉紳,五品郎中,實沒什麼分量。外頭說他是雍親王府門人,也沒見他入旗,不過是往雍親王府走動兩遭,納了四福晉身邊的丫鬟為妾。
這樣攀附權勢之人,哪個皇子府不是一抓一把,李衛實是不打眼。
曹顒每次見到李衛,都覺得心驚。
當年那個沒心沒肺的土財主,如今已經有些能臣的模樣,對待衙門裡的排擠榮辱不驚,壓根不理會那些鄙視與小瞧,官威初顯,頗有脫胎換骨之感。
他仍是仗義脾氣,說話嬉笑怒罵,不同那些書呆子,但是行事越發老辣。
就算這幾年被打上“雍親王府奴才”的標記,卻是換得下輩子青雲直上。這個不知算李衛的福氣,還是李衛的磨難。
若是沒有四阿哥的慧眼識人,就沒有嘔血勤勉,不會有能臣李衛,也不會損了壽元。
不知為何,曹顒總將四阿哥、十三阿哥、李衛這幾個人聯絡到一起。
這幾個,可都是出了名的能幹,又都是短壽之人。
乾隆朝對曹顒來說,太過遙遠,又太過陌生。要是雍正朝能多個十年二十年,且不說中國會是什麼模樣,就是曹府也能少些波動。
想到這些,曹顒真是頓足不已。
百無一用是書生,要是他有妙手回春之術,讓這幾位長壽些,那曹府三十年之內就穩當了。
他雖心裡懊惱自己的無能,但是也不願束手待斃,專程使人包了一包好參,帶給李衛補身。
李衛真是幾分受寵若驚,只是自己沒病沒災的,也用不上滋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