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李隆基還是裁判,知道鄭鵬沒說錯,聞言想了想,很快應道:“賭約是哥奴主動提出,自然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是你們的事,朕沒有異議,好了,說第二個吧。”
鄭鵬的這點小心思並沒有瞞過李隆基,李隆基一聽就知鄭鵬要做什麼,不過李隆基也沒表示反對,一來李林甫長袖善舞,是一個能力事的人,讓他出馬徵地,讓鄭鵬的計劃順利進展,對李隆基和對大唐都是一件好事;二來李林甫突然放棄中立,突然向太子李瑛靠攏,李隆基心裡不高興,正好趁機會敲打他一下。
最後一點,在李隆基眼中,鄭鵬比李林甫重要多了。
“謝皇上。”得到李隆基的首肯,鄭鵬喜出望外,有了李隆基表態,自己施展抱負之餘,還可以藉機報李林甫背後捅好的一箭之仇,簡直大快人心。
“行了,說你的第二個請求吧。”李隆基擺擺手說。
鄭鵬不敢怠慢,連忙說第二個請求:“軍器監分為舊軍器監和北軍器監,據微臣所知,軍器監的甲坊署和弩坊署都設在北都軍器監,而舊軍器監只有一個火器署,主要是加工和改良火器,微臣精通火器,皇上也答應微臣不參與軍器監的日常管理和生產任務,懇請皇上恩准微臣在長安舊軍器監辦公,如此一來,也能投身於新交通工具的研究。”
也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軍器監有四年前就搬到了北都,也就是太原(後稱北京),北都離長安太遠,鄭鵬剛回家享受了家庭的溫曖,還真不想跑到北都走馬上任,現在一門子心思就是修建大唐第一條鐵路,要是去了北都,一切都成了空談。
大唐以繁榮、強盛、開放聞名於世,而它的制度也跟很多朝代有差異,就都志來說,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京城(後稱西京、中京、上都),作為首都,後又設洛陽為東都(後稱東京),太原為北都(後稱北京),作為陪都,與長安合稱“三都”,690年,因為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神都(洛陽),史稱武周,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復辟稱帝,才恢復“唐”這一國號,把首都遷回長安。
李隆基的冷哼一聲,沒好氣地說:“還有一點沒說,就是留在長安,不妨礙愛卿替鄭家開枝散葉,對否?”
行啊,還沒正式上任,就開始撂起了挑子。
鄭鵬聽得出李隆基並不是真生氣,聞言厚著臉皮說:“皇上英明,微臣的一點小心思也沒瞞過皇上的法眼。”
“罷了,准奏。”
讓鄭鵬擔任軍監器,只是一個過渡,不想鄭鵬變懶,李隆基把鄭鵬視作福將,肯定不會把鄭鵬放在軍器監裡做其它人也能做輕易做到的事,為了秘密起見,火器署太重要,關乎到大唐的國運,李隆基想來想去,最後還是留在長安,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火器署跟鄭鵬很對口,所以鄭鵬留長安也就順理成章。
可以說一舉三得。
正事終於談妥,鄭鵬跟李隆基又聊了小半個時辰,主要是解釋自己做火車的想法,沒想到李隆基對鄭鵬鋪鐵軌這件事很有興趣,拉住鄭鵬問東問西,等他大致弄明白,鄭鵬的口水都快乾了。
等鄭鵬走後,李隆基揉了揉眉頭,看著鄭鵬畫的草圖,有些感概地說:“這個鄭鵬,什麼腦子,怎麼那麼多奇思妙想,鋪固定的鐵軌,又說做特製的輪子,這樣最可限制保證車的穩定,真是匪夷所思。”
高力士苦笑地說:“簡直就是奇思妙想,讓人拍案稱奇,老奴自愧不如。”
鄭鵬說了那麼多,高力士只聽明白一小部分,雖說沒弄透徹,但是感覺很厲害。
“剛開始朕以為他要胡鬧,現在看來,好像還真像那麼一回事,力士,你盯緊這件事,有什麼進展都要給朕稟報。”李隆基也來了興趣。
高力士連忙應下,猶豫了一下,有些好奇地問道:“大家,有件事老奴不知該問還是不該問。”
“是想問,朕剛才想說蘭朵的事,說到一半又咽了回去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