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曰與他相處半天,見他所行所言都圍著民生百姓,不知不覺也收起小覷之心,正色道:“在新城周圍,已圈了二十處,每處能開墾出良田三萬到四萬畝。到時只要按戶籍名冊,安置百姓一百戶到兩百戶百姓即可。只是下官曾過去看過,新城只有南邊五里外有河道,其他三面都沒有水源。那邊地勢又偏高,若是不打水井,收成有限。”
聽了這一席話,曹顒對這段知州不由側目。
就是他自己,在新城修建後去過多一次,也沒有想到水源這塊。
他只是看著一望無際的原野,想著能墾荒多少畝土地,安置多少流民。
段知州能熟悉民生,還能重視水利,有這樣的地方官真是百姓的福氣。
曹顒心中,不由生起愛才之心,看了他一眼,道:“既是如此,你就寫個條陳出來。”
段知州聽了,精神一振,道:“大人的意思?”
“既是千里迢迢地遷了百姓過來,總不能讓他們守著一大片地,卻吃不上飯。從河南運來的苞谷與地瓜種子,都是耐旱之物。可為了穩妥,每村還是多打兩眼水井得好。”曹顒道。
可以說,今天兩人都是意外連連的,卻是也知道對方與自己一樣,是能為百姓生計著想。
有曹顒這個戶部堂官支援,段知州哪裡還不敢幹。
打井的話還太早些,地窩子的建造,卻是迫在眉睫。
於是,知州衙門就開始忙碌起來。
臘月初三,衙門前的石壁上,就貼出了蓋著知州大印的募工告示。
三天之內,就有六百多勞力報名。
踢出老幼,留下四百人聽用,由知州衙門準備了鐵鍬、榔頭,配發到眾人手中。
至於監工,則用了知州衙門的屬官,每人每天二錢銀子,以自願的形式報名。
到臘月十八,三千個地窩子就全挖完了,比曹顒預料的還要早上好幾天。
只因為這次募工,是“按件”計薪,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勁幹,生怕自己幹得慢了,少挖幾個地窩子。
擱在旁處,這樣累的活,怕是早就有熬不住的。
新城這邊,曹顒與段知州都是細心人,自不會出那樣的紕漏。
募工上差,雖自備乾糧,可衙門這邊,也給預備了熱粥與烈酒等暖身驅寒之物。
當這些人美滋滋地衙門領了工錢後,少不得要添些的東西,使得這原本冷清的甘州商鋪,也熱鬧許多。
此事,第一批移民已經到新城,住進了蓋好的地窩子。每戶按人口,也領了米糧等物。
一時間,皆大歡喜……*京城,皇宮,養心殿。
雍正看著曹顒遞上來的密摺,其中還附帶了甘州知州段青林擬的新城農事條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