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二百八十八章講法
再往上走,就到了萬壽亭。
萬壽亭是牌樓式建築,木石結構,李君閣最感興趣的是它的重簷歇山式屋頂,別具一格。
大家駐足觀看,室內正中立著“法王寺記恩碑”,碑高三米多,寬一米多,碑額刻“聖旨”二字,碑文是當時敕賜法王寺的旨意和官員的謝詞。
正樓上有木質雕花圍欄。後壁上繪有水墨山水人物畫,簷下正九龍鏤空雕“當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牌位。
李君閣暗自好笑,這“當今”二字當真是用得妙絕。
整個亭樓構思巧妙,木雕精緻,繪畫生動,將建築藝術與木雕,彩繪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看得一行人嘖嘖稱奇。
老時間裡見了這聖旨碑和九龍牌位,那是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行三跪九叩大禮的。
接下來經過院壩,兩廂是廂房,正前就是法王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了。
果山師傅介紹道:“大殿重建於清道光七年,木石結構,通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通高十五米。踏道七級,建築面積五百七十五平方米。”
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佛像背後為觀音、文殊和普賢菩薩,造像莊嚴優美,明顯能看出川南佛教石刻造像的藝術特徵。
一行人又是禮敬上香,李君閣繼續研究古建築。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李君閣眼裡,這大雄寶殿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四架櫞前後搭牽,用四柱支撐的結構。
屋面施灰瓦,屋脊的正中塑寶珠和卷草紋,兩側塑行龍,尤其是大殿的屋簷和簷柱木雕,如吻獸、戲劇人物、瑞獸等,造型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從木雕的手法上來看,垂脊和鬥拱之間為鏤空木雕,八角起翹修長,給人以輕盈飛升的視覺藝術感。
心裡暗暗點頭,啥時候還得請自己導師再來一趟才行,這裡的古建和盤鰲鄉的古建,李家溝的祠堂遙相呼應,一體貫穿宋元明清四朝,珠聯璧合,是非常值得一觀的。
再往後就是法王寺的最後一殿——藏經樓了,修建於清光緒十七年,硬山式屋頂,磚木結構樓房,八架椽,屋心前後扶搭,共用五柱,面闊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