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二年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李旦,李旦知其並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武則天仍臨朝稱制。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臣下表疏。此舉廣開言路,對穩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為獎勵告密,武則天對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武則天下詔殺南安王李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已故太子李賢的兩個兒子,唐朝的宗室被殺戮殆盡,其中幼弱倖存的人也被流放至嶺南。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在垂拱四年八月於博州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以呼應李衝。武則天分遣丘神積、魏崇裕討伐。李衝起兵七日即敗死。九月,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同年,武則天命面首薛懷義率人於洛陽建造的明堂落成,號“永珍神宮”,放任百姓入內參觀。[33]又命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大像。建宮的花費達到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載初元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人到神都,上表請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武則天未准許。於是百官、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及遠近百姓共六萬餘人俱上表請願,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準所請,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同月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武則天畫像
天授二年七月,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如意元年二月,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首領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精兵二萬迎接。不料曷蘇事情洩漏,被國人擒回。此時恰逢羌族首領昝捶率領八千餘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
武則天春秋雖高,但善於化妝,時常容光煥發,即使是左右侍從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
長壽元年九月,派大將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十月,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40]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增兵三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長壽二年正月,武則天在永珍神宮親自主持祭典,自制宮廷樂舞《神宮大樂》,選用舞者九百人。同月,武則天聽信讒言,殺太子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李旦幾遭誣陷,險些受禍;又降封李旦之子、皇孫李成器及恆王李成義等為郡王。九月,武則天加號“金輪聖神皇帝”,製作金輪、白象等“七寶”。旋即又為其曾祖父、祖父及父親加諡。
長壽三年正月,武則天派將軍李多祚擊破叛亂的室韋。二月,派王孝傑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薛延陀泥熟俟斤等萬餘人。八月,梁王武三思率“四夷酋長”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建成後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寓意武周為天下中心樞紐,統領萬國。
證聖元年,武則天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十六日夜,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因失寵而密燒天堂,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俱毀。她下詔重建明堂,天堂原址改作佛光寺。同月,武則天派王孝傑出徵突厥。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降,武則天大喜。於是同年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登嵩山,封神嶽,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萬歲登封元年三月,武則天重建的明堂落成,號曰“通天宮”,改元萬歲通天。五月,營州契丹中的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曹仁節等人由於誤中契丹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氏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
萬歲通天二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兵十餘萬人,連同宮中儀衛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武則天又作《曳鼎歌》,以令其相互唱和。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於明堂廷內。同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孫萬榮等部。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餘黨降於突厥。
同年,酷吏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誣李旦、李顯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來俊臣兇狡貪暴,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則天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歷數其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曆元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並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而在後來一次徵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此事更加說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