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這個古地名源於夏朝。相傳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氾濫,大禹採取疏導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勢減退後,在高埠處首先出現了若干個丘狀原所,其中有五個較大的原所,人們在原所之上闢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稱謂遂由此而來。
戰國以前,五原地區是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場所之一,後來趙武靈王置雲中郡。九原是雲中郡的一個屬縣,五原為九原的西部地區。
自此之後幾百年,當漢族朝廷強盛時,此地便為漢族所有,當漢族大亂時,又被匈奴佔據。
漢武帝時,為了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派衛青反擊匈奴,將匈奴趕往漠北。由於九原郡是匈奴南下的要衝,為了加強防禦,將九原郡一分為二,東部地區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區改稱朔方郡。五原郡治為九原縣。
西漢之後,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則內附,被安置在朔方郡,而五原則被鮮卑佔據。
後來王嵩滅了中部鮮卑,因為其實是藉口)幷州人口太少,五原又不太適合耕種,便沒有對此地進行管理,幾年之後,便又被烏桓人所滲透佔據。
高順率六萬大軍來到五原城外十里下寨,蹋頓並沒有前來進攻,反而將全部兵力收縮到五原城內,目的是想用拖延時間來消耗高順的糧草,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蹋頓還派出蘇僕延為使者,向高順假意求和。
蘇僕延非常恭敬地對高順說:“尊敬的高將軍,烏桓人一直是漢人的朋友,我們就算偶爾打劫漢人,那也是打劫幽州漢人,我們烏桓人可從來沒侵犯過幷州漢人啊。不知是什麼事情使將軍不開心,車馬勞頓地跑來烏桓人的草原來拜訪我們?其實,將軍要是有什麼需要,只要讓人通報我們一聲,不論是美女還是牛羊,我們蹋頓單于都會立即奉上。”
高順義正嚴辭地喝斥道:“五原從來就是幷州的五原,什麼時候成了“烏桓人”的草原了?中部鮮卑竊居我五原郡,已被我主公剿滅,你烏桓人不經過我主公許可,便佔據我五原全郡,這是很可惡的強盜行為!要想活命,限你們十天之內滾出五原境內,否則我會殺你個雞犬不留!”
蘇僕延唯唯喏喏地道:“此事我不能做主,待我秉明蹋頓大汗,再來回復將軍,畢竟就算蹋頓大汗想要撤回幽州,也是需要與各部落首領商量的。請將軍寬限五日,就五日!五日之後,我再來聆聽將軍教導,將軍你看如何?”
高順明知蘇僕延是想拖延時間,不過正好也便於自己實施“引蛇出洞“之計,便對蘇僕延道:“我看你尚知我天朝威儀,便給你一個面子,五日之後,若無我想要的結果,我便攻破五原城,殺你們個片甲不留,玉石俱焚!”
蘇僕延回去向蹋頓覆命,一眾烏桓將領聽到蘇僕延轉述的話,都義憤填膺,就連一向主和的難樓,也對蹋頓道:“我們有十萬人,他高順才六萬人,可我們卻要躲在城裡被他威脅,這太不合常理了。何不乾脆出城一戰?難道十萬烏桓勇士還打不過他六萬漢軍?”
蹋頓喝斥道:“休要焦躁!我們既然已設下妙計,何不稍等幾日?烏桓勇士不怕死,可是,既然有了能減少傷亡的妙計又何須硬拼?少死點人,少流點血然道不好嗎?
我看高順輜重車隊不多,所帶糧草不過十日左右,只要劫他幾批軍糧,他便會缺糧,到那時,他就是待宰的羔羊!”
眾將一聽,才安靜下來。
五日之後,高順並沒有等到蹋頓的回覆。高順假裝大怒,帶軍到五原城下讓人罵戰,又與城頭弓弩對射一番,才收兵回營。
從此之後,高順便每天假裝攻城一番,每次都無果而終。
一晃十天過去,高順停止了罵戰和攻城,並故意讓人開始殺馬為食,讓烏桓人以為漢軍糧盡,而實際上,這些馬匹是臧霸打敗拓跋健俘獲的戰馬,是漢軍現在多餘的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