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很順利,尤其是現在正處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匈奴王庭中的左部還未露出反相。
包括蓋勳、朱儁等人都比較樂觀。
張溫認為若是能給度遼將軍再添三千具甲突騎兵,即便南匈奴起兵三、四萬也不足為懼。若能添五千具甲突騎兵,踏平南匈奴亦不在話下。
劉辯也意識到了,現在的漢胡力量對比遠沒有後期五胡亂華時期那麼極端。內附的南匈奴偶有亂象,然其整體軍事技術仍落後於漢人。
他受後世記憶影響,本能地誇大了南匈奴的影響力。
不過,他依舊不願小覷匈奴人,強調道:“孫子兵法有言,‘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休屠各只是匈奴一部,便已攻殺一刺史、一郡守,豈可輕敵?”
要不人們都說張溫脾氣好,有長者之風,他並沒有因為劉辯年僅十二而小覷,反而痛快地向劉辯承認錯誤。
劉辯本來就沒有要責怪張溫的意思,馬上翻篇,商議繼續。
而整個過程中,劉辯原以為會鬧出點么蛾子的董重反倒很是低調,偶爾的表態都是“某某所言在理,吾甚是贊同。”
何進也痛快的表示,他大將軍府的屬官劉辯隨意呼叫。
何苗馬上跟進,剩了個董重左顧右盼,無奈道:“將軍府初建,尚未有什麼才俊……”
劉辯倒不在乎董重的將軍府屬官,他在思考,要不要藉著這個機會把袁紹給弄到幷州去。
現在袁紹袁術都在雒陽,劉辯總感覺他們要搞事。
不過,這是後事了。
在之後的商討過程中,何進還提出無需徵發三河騎士,而是直接調右扶風董卓率其下五千兵馬入幷州,接任幷州刺史。
他給出的理由是涼州叛軍剛打了一個大敗仗,人員損傷大半,有皇甫嵩一人坐鎮三輔足以。
劉辯於是告訴何進,今日早些時候皇帝已經下詔書命丁原接任幷州刺史,這種涉及軍事的加急詔書的效率很高。
何進退而求其次地表示西河太守也行。
其實拋開對於董卓的濾鏡,何進的建議並不算差。
歷史上,董卓被同樣被任命為幷州刺史,他率領本部兵馬五千人走到河南尹西北的河東郡不走了,正逢靈帝病重,他停留下來觀察局勢。